近期,全球关键矿产领域风云再起。美国总统特朗普领导下的白宫接连打出两记重拳,想要挑战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
先是与澳大利亚高调签署一份价值85亿美元的稀土供应大单,特朗普为此极其兴奋,认为美国的“心腹大患”即将迎刃而解;
紧接着,白宫又被曝出正动用“非常规手段”,意图从中国企业手中抢夺哈萨克斯坦一处储量巨大的钨矿。
这一系列组合拳,看似来势汹汹,营造出一种美国正在稀土和关键矿产领域成功“破局”,而中国则陷入被动“被做局”的氛围。
然而,当我们拨开层层迷雾,深入探究其背后的产业逻辑时,会发现事实远比表象复杂,特朗普的豪言壮语,或许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秀,而非扭转乾坤的战略妙计。
85亿美元能否买来安全感?
最近,面对中国日益收紧的稀土出口管制,美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卡脖子”之痛。
因此,当这份涵盖了矿产加工、产能建设与供应链安全等内容的协议落地时,特朗普表现出极大的乐观,甚至放言“一年之后,美国的稀土将多到不知道怎么处理”。
这番话语,既是对国内民众的安抚,也是向全球释放美国正摆脱对华依赖的强烈信号。
然而,这份协议真的能解决美国的“心腹大患”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在稀土领域的困境,从来就不只是缺少矿石那么简单。

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上的绝对优势地位,并非仅仅依靠丰富的矿产储量,其真正的“护城河”,是历经数十年构建起来的,从开采、分离、提炼到应用的全产业链闭环,尤其是占据全球超过85%产能的高纯度稀土冶炼分离技术。
这恰恰是美国早已“自废武功”的领域。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由于环保成本、产业转移等多种因素,美国本土的稀土产业链逐渐断裂。
即便是其国内唯一的稀土矿——芒廷帕斯矿,在恢复开采后,依然不得不将开采出的矿石运往中国进行精炼加工。
这形成了一个极其尴尬的悖论:美国之所以满世界寻找合作伙伴,正是因为它自身缺乏完整的产业链能力;但它找到的合作伙伴,如澳大利亚,虽然拥有丰富的矿藏,却同样不具备独立的、成规模的精炼技术,其稀土矿产品同样需要依赖中国的加工厂。

因此,美澳的合作,在短期内最多只能解决“挖矿”的问题,却无法逾越“提炼”这座大山。
没有核心的加工技术,澳大利亚的矿石运到美国,与从其他地方运来并无本质区别,美国依然无法将它们高效、低成本地转化为军工和高科技产业急需的成品。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一纸协议和巨额投资,在短短一年内从零开始重建一条完整的、能够与中国抗衡的稀土产业链,这在产业界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深层次看,特朗普此举的政治意义或许远大于实际的产业意义。
对于依靠煽动民粹情绪上台的他而言,在对华博弈中展现“胜利”的姿态是其刚需。
当贸易战节节败退时,签下一份看似能破解中国“稀土牌”的大单,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足以用来宣扬其执政成就。
至于这条产业链未来能否建成,其成本能否被市场接受,这些复杂而长远的问题,显然不如在白宫主页上宣布“大获全胜”来得直接有效。
特朗普的第二招
如果说与澳大利亚的稀土合作还披着一层商业协议的外衣,那么美国在哈萨克斯坦对钨矿的争夺,则彻底撕下了伪装,将国家意志赤裸裸地摆上了台面。
为了与中企竞争全球最大的未开发钨矿,白宫不惜亲自下场,由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出面牵线搭桥,推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公司与哈方谈判,甚至考虑动用美国进出口银行等联邦实体提供政府贷款。
钨作为制造穿甲弹等武器装备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其全球产量的80%集中在中国,这让五角大楼如坐针毡。
因此,白宫不惜一切代价要将哈萨克斯坦的钨矿收入囊中,其背后的供应链焦虑显而易见。
然而,在这场看似已经明牌的争夺战中,美国真的占据了上风吗?

事实是,当美国人还在谈判桌上讨论融资方案时,中国的布局早已悄然落地。
就在美国竞标的矿区旁边,由中哈合资共建的钨加工厂早已投产,滚滚而出的钨精矿粉标志着中国的合作模式已经深入到产业链的实质性环节。
这正是中国与美国战略思路的根本不同:美国试图通过资本和政治压力“买”下资源,而中国则通过技术、产能和资本的深度融合,与合作伙伴共同“建设”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
对于哈萨克斯坦而言,谁的方案更有吸引力,答案不言而喻。
哈萨克斯坦更希望看到的是能带动本国工业发展、提供就业、实现技术转移的长期合作,而非仅仅是资源出口的利润分成。
中国提供的“全流程产业链”模式,显然比美国提出的“美国运营、产品出口美国”的方案更符合其国家利益。
更何况,美国在处理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时,手法显得急躁且矛盾。
一方面,特朗普亲自致电、高官访问,极力拉拢;另一方面,又发出“关税信函”,以加征25%关税作为威胁。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粗暴做法,在中亚这个敏感地缘区域,非但没能赢得好感,反而引发了当地的警惕与反感。
相比之下,中国长期以来坚持不干涉内政、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赢得了更广泛的信任。
因此,这场围绕钨矿的博弈,早已预定好了结局。
无论是与澳大利亚的稀土大单,还是在哈萨克斯坦的钨矿争夺,特朗普政府看似主动出击的两轮攻势,都未能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
中国在全球关键矿产领域的优势,是建立在数十年技术积累、完整产业链之上的,并非一朝一夕、一两个大单就能轻易撼动。
所谓“中国被做局”,更像是一种错觉。
实际上,中国凭借深厚的产业根基和长远的战略布局,在这场全球资源博弈中,始终掌握着主动权。
特朗普的手段,或许能赢得一时的政治喝彩,但要想真正解决美国的供应链之困,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资料:
与中企抢哈萨克斯坦钨矿,“特朗普政府有意动用非常规手段”——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