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聂辉 北京报道
4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介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时揭秘,打赢“蓝天保卫战”背后的故事。科研人员发现民用散煤污染的重要影响,为冬季清洁取暖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胡京南提出科技创新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发挥着支撑作用。会后,他接受顶端新闻记者专访时提出,要防范AI“黑箱”可能带来的风险。“我们不能因为有了AI,就丢失了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中外记者见面会现场(刘健 摄)
民用散煤的治理
胡京南从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多年,主持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30余项。他和同事们针对京津冀地区的污染过程开展跟踪研判,快速解析污染成因、识别污染来源,创新了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技术。
2015年前后,京津冀秋冬季雾霾多发频发,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但对于雾霾的成因和来源,当时社会上甚至科学界都众说纷纭,各种假说层出不穷。弄清京津冀雾霾的成因和来源,成了当时急需解决的难题。
胡京南在见面会上回忆称,2015年以来,一旦秋冬季出现区域性重污染过程,他和同事们就需要夜以继日地开展分析工作。有的同事在上半夜收集和整理数据,其他同事在下半夜分析数据和提炼结论,第二天再参加污染过程会商。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摸索,研究人员从排放、气象、化学和传输等方面,系统阐明了重污染的成因。
201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火电燃煤量在4.5亿吨左右,民用散煤用量只有它的1/8左右,民用散煤的污染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研究人员发现,从单位用煤量排放的一次颗粒物来看,民用散煤的排放因子是火电燃煤的十倍到一百倍。同时,一次次污染过程的源解析结果也表明,民用散煤对京津冀PM2.5浓度的贡献可达三成以上。这些研究结论,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截至2024年,全国散煤治理累计达4100万户,有力支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现在,京津冀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也被联合国称为“北京奇迹”。
二次颗粒物污染成治理难点
胡京南表示,虽然过去十年我们的空气质量改善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距离国际上的领先水平还有差距,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刚刚过去的秋冬季,京津冀区域经历了三次区域性重污染过程,北京也出现了两个重污染天。
胡京南认为,我国的一次细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已从千万吨级降到百万吨级,是过去空气质量大幅改善的主要原因。但目前,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仍然是千万吨级,这些污染物在遇到不利气象条件时会发生快速的化学转化,生成二次颗粒物。胡京南表示,这是当前治理中的难点。
接下来,我们还是需要通过优化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实施重大治理工程,强化污染天气应对等,持续减少上述污染物排放。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徐想 摄)
防范AI“黑箱”风险
京津冀区域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PM2.5浓度大幅下降,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胡京南认为,其中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见面会上,胡京南谈到,AI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提高科研效率、创新科研范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
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现在的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化学组分等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AI、大数据技术能够在海量数据中快速识别污染特征和规律,高效筛查异常排放问题线索,大幅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
AI等新技术也有望突破传统的科学研究范式,提升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污染源排放清单动态化分析等方面的研判能力,将来也有可能帮助我们打造生态环境领域治理的更智慧的科学大脑。但胡京南也提醒,AI不是万能的,还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并防范AI“黑箱”可能带来的风险。
见面会结束后,胡京南接受顶端新闻记者专访时介绍,目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已经开始使用AI技术收集资料和处理数据。但也发现AI有时会提供一些虚假的信息。
胡京南认为,AI的指令性很强,使用者输入数据信息,它就会输出答案,但答案的真假需要人工辨别。“我们可以用AI工具加强学习,开展文献综述等,但不能停止自身的学习和思考”。胡京南强调,我们不能因为有了AI,就丢失了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来源:顶端新闻
更新时间:2025-04-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