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深人静时,王阿姨满怀无奈地把枕头和被子抱到次卧,与老伴结婚三十年,却在50岁后慢慢“分床而眠”。
朋友们笑言这是“黄金婚”的标配,甚至有人说,分床睡可以避免争吵、提升睡眠质量。
但内心的疙瘩挥之不去:50岁后夫妻为何越来越爱分床睡?这真的有利健康,还是另有隐患?
一位熟识的社区医生在与老伴劝谈时直言:“分床睡看似安稳,背后也许埋着健康和情感的隐患,尤其是第3个坏处,很多人都没想过。”

现实中,“分床潮”在中老年群体中越来越普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夫妻分床睡的比例近年已超过42.8%。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这种现象?表面上为了休息,其实背后折射出多重问题。
翻开中老年健康调查,不难发现“分床睡”多和睡眠障碍、“老年鼾症”、作息习惯不统一等有关。国家老年学研究中心2023年追踪2596对中老年夫妻的睡眠数据,结果显示:约69.4%的分床者最初是出于一方“鼾声太大”、夜起频繁或翻身扰动。

分床后,不少人短期确实反映“睡得踏实了”。但医生表示,这种看似合理的选择,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要警觉。
分床睡可能引发的4个坏处,很多人没意识到,警惕第3点
长期分床睡,看似照顾了彼此睡眠,实际可能带来如下隐患:
影响夫妻情感与沟通
研究显示,分床后超过3个月的夫妻,亲密交流频次下降了19.7%,矛盾发生率升高。医生解释,枕边时光是重要的亲密沟通窗口,分开睡后,轻易错失表达关心、感知对方情绪的微小时刻。有的夫妻甚至发现,两人逐渐变得“像室友”,距离感加深。

易诱发失眠与焦虑情绪
短期分床有助提升睡眠效率,但湖南医科大学实证,超过56.1%的分床人群会反复出现睡不踏实、夜醒、孤独感等失眠表现。
原因之一,是熟悉的气息与陪伴被剥夺,心理容易滋生孤独,尤其对情感依赖强的老人,负面情绪影响更明显,“越分越睡不香”。
加重慢性疾病隐患,尤其中老年男性需关注
第三个坏处,被不少人忽略。研究证据表明,分床睡超过半年的人群,夜间血压波动幅度比同龄合床者高13.2%,且糖代谢异常、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相应增高(风险上升约10.8%)。
医生解释,人在亲近关系的陪伴下,焦虑激素(皮质醇)水平稳定,心率与血压更容易同步趋于正常。长期分床睡,这种“亲密稳定效应”被切断,慢性疾病管理难度变大。

阻碍健康状况的及时发现与照护
夜间如果出现心悸、气短、突然觉得身体不适,枕边人能第一时间给予观察和援助。分床后,这种应对突发状况的反应机制变弱。尤其是高龄群体,突发疾病夜间高发,独自睡觉“没人知晓”,延误救治风险明显提升。
医生强调,并非所有“分床”都一刀切为“不健康”。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平衡睡眠需求和身体、情感健康:
尝试“合床分被”或调整作息,缓解睡眠干扰:不是非要完全分开,更换静音床垫、试试合床但各盖一被,可大幅减少翻身、抢被等干扰。

加强夜间交流与身体接触:就算分开入睡,也要保持每晚10分钟“独处交流时间”,适度身体接触有助释放“催产素”,缓解内心孤独。
关注心理状态,预防失眠或抑郁发生:出现失眠、焦虑等情绪,可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建立积极、开放、鼓励的家庭氛围,更利于睡个好觉。
定期健康监测,重点关注“独睡”高风险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老人,夜间易发生急症,建议保持简易呼叫设备、定期体检,确保独居环境下的安全及时。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
《现代预防医学》2023年18卷
《全球中老年群体睡眠健康白皮书》
《心理健康与家庭关系研究》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