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中16弹壮烈牺牲,蒋介石扶棺痛哭,日军为保护遗体停战一天

前言

1940年5月16日,泌阳县马谷田战场,枪声渐歇,硝烟弥漫。一位中国将军身中16弹倒在血泊中。对手日军得知此人身份后,竟破天荒下令停战一天。

这位让敌人也肃然起敬的将军,就是张自忠。蒋介石为何亲自扶棺痛哭?日军为何如此"尊重"一位对手?

从贫苦少年到抗日名将

1891年11月11日,河北邢台南和县一户普通农家,迎来了一个男婴,取名张自忠。家境贫寒的张自忠从小就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坚韧和聪明。

"这孩子不简单,读书像饿了几辈子似的。"乡亲们常这样评价少年张自忠。家里虽穷,父母仍拼尽全力送孩子上学。十几岁的张自忠每天走十几里山路上学,风雨无阻。

1908年,17岁的张自忠考入顺天中学堂。这段经历开阔了眼界,也让这位农家子弟接触到了新思想。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列强欺凌。年轻的张自忠心中萌生了从军报国的想法。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成为张自忠一生的座右铭。

1914年,23岁的张自忠考入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军事院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在这里,张自忠如鱼得水,各科成绩名列前茅。

1916年,张自忠从保定军校毕业,被分配至冯玉祥部下任排长。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张自忠作风严谨,纪律严明,很快就得到了上级的赏识。

"带兵先带心,张自忠这小伙子,手下兵跟着打仗,个个愿意卖命。"当时的长官这样评价张自忠。

军阀混战年代,许多将领争权夺利,张自忠却始终坚持爱国、爱民的信念。1927年,张自忠晋升为第20军军长。此后几年,张自忠在北伐战争和剿匪行动中屡立战功,逐渐成为军界重要将领。

1935年,张自忠被任命为第59军军长。一年后,又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河北、山东一带的防务。从一名贫苦农家子弟,到手握重兵的将领,张自忠的军旅生涯可谓步步高升。

"不是每个将军都适合打大仗,张自忠是那种能打硬仗的将领。"蒋介石曾这样评价张自忠。正是这种评价,让张自忠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挑起了更重的担子。

军中传闻,张自忠曾说过:"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这句话或许是军中传说,却准确反映了张自忠的性格和志向。随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中华大地,这位将军即将迎来人生中最艰难也最辉煌的时刻。

战火硝烟中的中流砥柱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张自忠率领第33集团军驻防平津一带,成为抵抗日军的重要力量。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这是张自忠向部下发出的誓言。

1937年8月,平津战役打响。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张自忠指挥33集团军在平津地区与日军展开激战。虽然实力悬殊,张自忠仍组织有效防御,为友军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

"张将军打仗很有一套,明知不敌还能周旋,让日本人吃足苦头。"当时参战的一位老兵回忆道。

1937年9月,张自忠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张自忠部队与八路军密切配合,策应正面战场,取得了重要胜利。这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战场上的张自忠身先士卒,常常深入前线指挥作战。有一次,前线阵地遭到日军炮火猛烈轰击,许多军官都劝张自忠撤离。

"将军,这里太危险了,请速撤!" "士兵们都在前线拼命,我怎能后撤?"张自忠毅然决然地留在了阵地上。

1938年3月,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张自忠部担任重要支援角色。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张自忠任第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5战区右翼兵团司令,继续在中原大地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张自忠将军打仗很有特点,明知不敌也要咬下对方一块肉来。"战友们这样评价张自忠的作战风格。

1939年5月,张自忠被任命为第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5战区副司令长官,责任更为重大。

1940年初,日军对中原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意图打通平汉铁路。张自忠率部在豫南战场阻击日军,多次挫败日军进攻,被誉为"中原抗日的钢铁长城"。

战场形势越来越严峻,张自忠却毫无退缩之意。他曾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国家存亡之际,个人生死不足挂齿。我已做好牺牲准备,唯愿中华民族能度过难关。"

没人想到,这封信竟成了张自忠的"绝笔信"。1940年5月,日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一场改变张自忠命运的战役即将打响。

马谷田的最后一战

1940年5月10日,日军集结重兵,发动豫南会战。此次进攻,日军调集了精锐部队,包括第3、第13、第16、第39师团等多支主力部队,兵力达10万余人,意图一举歼灭张自忠部。

面对强大的日军,张自忠毫不畏惧,亲自指挥部队迎战。

"日军来多少,我们就打多少!"这是张自忠对部下说的话。

战局从一开始就对中国军队极为不利。日军飞机不断轰炸,坦克也投入战场。装备简陋的中国军队伤亡惨重,阵地一个接一个失守。

5月15日,战斗进入最激烈阶段。张自忠的指挥部已被日军包围,情况万分危急。参谋长劝张自忠突围:

"将军,形势不利,应立即撤离!" "不行!部队还在战斗,我怎能先走?"张自忠断然拒绝。

当晚,张自忠召集各级军官开会,决定分散突围。张自忠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准备突出重围后重新组织部队。

5月16日拂晓,张自忠率领数十名随从开始突围。在穿越日军封锁线时,张自忠一行遭遇日军伏击。激烈的交火中,张自忠身中数弹,仍顽强指挥战斗。

"掩护将军突围!"随行警卫大声喊道。 "不,一起突围,谁也不能落下!"受伤的张自忠仍坚持道。

交火越来越激烈,张自忠再次中弹,倒在了血泊中。最终,这位抗日名将身中16弹,壮烈牺牲,时年49岁。

张自忠牺牲的消息很快传开,日军方面起初并不相信。

"中国军队的高级将领怎么会亲自上前线?"日军指挥官半信半疑。

为确认张自忠身份,日军派人辨认尸体。当确认死者正是张自忠后,日军高层震惊不已。

日军司令官阿部规秀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竟破例下令:为表示对这位勇敢对手的敬意,日军停战一天,让中国军队领回张自忠的遗体。

5月19日,在日军默许下,中国军队派出代表领回了张自忠的遗体。令人惊讶的是,日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列队行礼,目送中国军人将张自忠遗体带走。

日军《大陆新报》甚至发表评论,称赞张自忠是"中国军人的典范"。敌人给予的这种罕见的敬意,足见张自忠的非凡品格与军人气节。

张自忠牺牲的消息传到重庆,举国震惊。蒋介石闻讯后,罕见地落泪了。

"我失去了一位真正的爱国将领,中国失去了一位民族英雄。"蒋介石如是说。

国葬仪式与不朽传奇

张自忠牺牲后,国民政府决定为其举行国葬,这是抗战以来牺牲的将领中规格最高的葬礼。

蒋介石亲自撰写挽联:"成仁取义志如铁,爱国爱民心似箭",并题词:"抗战到底之模范,爱国第一之人才"。

1940年8月16日,张自忠的国葬仪式在重庆举行。仪式庄严肃穆,蒋介石亲临现场,扶棺痛哭,场面感人至深。

"张将军走了,国家损失太大了!"蒋介石在悼词中这样评价。

国葬当天,重庆街头挤满了前来送别的民众,很多人自发前来,为这位抗日英雄送行。

"张将军用生命捍卫国家,我们来送送将军,是应该的。"一位老人哽咽着说。

张自忠被追授为陆军一级上将,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蒋介石还将张自忠事迹编入军校教材,作为军人楷模。国民政府还将其牺牲日定为"反省日",以示纪念。

1942年,张自忠陵园在重庆北碚建成。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自忠被列为"抗日阵亡将领十大名将"之首。1946年,在南京中山陵旁修建忠烈祠,张自忠赫然位列其中。

1947年,张自忠的遗体迁回南京雨花台安葬。抗战胜利后,张自忠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象征。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不成功便成仁",这些张自忠的名言,鼓舞了几代中国人。

新中国成立后,张自忠的英雄事迹继续得到尊崇。1986年,中共中央将张自忠列为36位抗日民族英雄之一。2014年,张自忠被列入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15年,张自忠纪念馆在北京丰台区建成开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自忠生前写下《告全国军民书》,坚定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愿我全国军民同胞,人人尽忠报国,个个奋勇杀敌,驱除倭寇,恢复河山,还我河北,还我华北,还我一切失地!"

抗战胜利后,人们翻出这封信,无不为之动容。这位将军虽已长眠地下,精神已化作不朽丰碑,屹立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八十多年过去了,张自忠的故事依然广泛流传。这位身中16弹壮烈牺牲的将军,这位连敌人都肃然起敬的军人,这位让蒋介石扶棺痛哭的爱国者,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与骄傲。

张自忠的一生,不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一部中国抗战的缩影。当国家危亡之际,无数像张自忠这样的热血儿女挺身而出,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正是这种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度过了那段最黑暗的岁月,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历史   壮烈   遗体   日军   蒋介石   牺牲   将军   将领   平津   集团军   国葬   中国军队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