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立秋健脾很重要,建议脾虚患者:多吃3种食物,健脾利湿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你说,立秋了是不是就得开始贴秋膘?这时候吃点什么对身体最好?”王阿姨一边翻着菜篮子,一边问。

她六十出头,在社区卫生站做义工,每天帮人量血压、测血糖,说话慢条斯理,却总能一句话问进点子里。

她不是真想听个吃什么菜谱,她是察觉到身体某些说不上来的变化,想从别人嘴里印证点东西。

这种时候人最敏感,对外界的气温、身体的浮肿、睡眠的沉浅,甚至连饭后是否嗝气,都会让人留意起来。

她没说出口的,是她每年一到立秋前后,肚子总觉得胀得厉害,饭吃不下,早晨起来嘴里发黏,有时候还会犯恶心

立秋前后,气温虽还没彻底降下来,湿气却像没交代完的事儿一样,一直缠着人

有人以为立秋就是凉快了,可以随便进补,可以开始吃得重口一些。但很多人的问题恰恰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悄悄放大的。

尤其是脾这一块儿,很多时候不是一下子虚了,而是一点点泄气一样,被湿气压着、压着,等反应到吃饭和精神状态上时,已经拖了一阵子了。

关于脾虚,多数人都理解成“没胃口、易拉肚子”,但实质上,脾的运化功能一旦紊乱,后果不只是影响吃饭那么简单,它是整个消化吸收链条的基础,进一步会影响免疫、代谢甚至激素水平

湿是黏的、重的、滞的,最怕的就是停留在体内不出。

有人喝凉水肚子就胀,有人稍微吃点甜食第二天眼皮就浮肿,有人一到阴雨天就犯困,都是体内湿气的表现

这种状态下,立秋不贴秋膘,反而要先把脾搞利索。贴秋膘不是错,但错在先后顺序。

常有人推荐红豆、薏米、山药这类利湿健脾的食物,似乎也没错,但也太过套路,忽略了不同人群对食物的实际反应。

真正有意义的选择,不能只是看食物成分,还要看个体的反应模式

有一种情况是,长期使用这类“利湿健脾”的食物后,人的肠道敏感性被放大了,比如有人连续喝红豆薏米水两周,结果出现腹泻、手脚发凉、精神倦怠

这说明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这样通用的搭配。

其实,有效健脾更讲究的是调节消化节律和肠道菌群的活性,而不是单纯靠某几样食物的属性。

从最新的肠道菌群研究来看,脾虚人群在肠道菌群结构上往往存在着双歧杆菌缺乏和拟杆菌属过剩的状态。

这种状态一方面导致营养吸收率下降,另一方面会诱发肠道慢性炎症,从而让人更容易感到疲惫、易怒,甚至影响到皮肤状态。

2022年中国营养学会的一项覆盖1200人的横断面研究发现,脾虚群体中约有78%的人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低于正常群体,且其短链脂肪酸含量也显著偏低。

短链脂肪酸是调节肠道PH值、促进肠道黏膜修复的关键代谢物,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何脾虚者容易出现慢性腹泻与消化不良的问题

很多人没意识到的是,三餐吃得不规律,比吃错食物更伤脾。

尤其是早餐,如果经常不吃或吃得特别油腻,很容易破坏脾的“节律感”

脾是喜欢规律和温暖的,不喜欢突然的刺激。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上班族在连续几天早餐吃面包+咖啡之后,会觉得整个人浮浮的、心情烦躁,这其实是脾在通过精神状态发出预警

脾和情绪之间的联系,虽然看上去遥远,但从神经内分泌角度来看,两者确实有关。

交感神经兴奋状态会抑制胃肠血流,影响脾的功能,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怎么吃都没劲”的感觉。

对于立秋时节的饮食策略,有个常被忽略的点,是夜宵的作用

很多人以为健脾就是吃清淡,少吃,多餐。但过于频繁进食会让胃肠黏膜得不到休息,反而增加了消化系统的负担。

尤其是在晚上11点之后进食,即便只是一个水果,也会影响到夜间肠道的自我修复机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夜间肠道上皮细胞的更新速度在凌晨2点达到高峰,如果此时血糖处于高波动状态,修复过程将大大受阻,进一步影响脾的吸收功能

一些人觉得喝点小米粥或者南瓜粥就能养脾,但从营养结构上看,这类食物碳水占比过高

蛋白质和脂肪严重不足,长期摄入不但不能增强脾的功能,反而可能引发血糖波动和饥饿感回弹,最终诱导更多的零食摄入。

对比来看,如果在粥类中加入适量藜麦、黑豆等低GI高蛋白食材,效果会好得多。

一项由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发布的临床数据表明,在食谱中引入混合豆类和粗粮,可使受试者的脾胃不适症状改善率提高32%,同时减少食后困倦的发生率

儿童的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食物中的湿热刺激更为敏感

而中老年人由于基础代谢降低,肠道运动变慢,更容易在立秋之后形成“体内生湿、脾运无力”的状态。

因此,单靠“吃对东西”远远不够,还必须辅以作息和情绪管理。

值得关注的是,脾虚人群中失眠比例高达41%,而这部分人往往更容易在季节更替时出现肠道和皮肤问题。

失眠和脾虚的互为因果机制,目前已在多个流行病学调查中被证实。调整睡眠节律、增加日间户外活动时间,其实是恢复脾功能的重要一环。

说到底,脾不是被吃坏的,是被过度刺激和忽视节律的生活节奏打乱的。

食物只是一部分,更关键的,是如何建立一个能让脾“安心做工”的身体环境

这个时候看似“补气”的动作,实际是在试图把脾从混乱状态中拉回正轨。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何贤.立秋后仍需防暑祛湿[N].中国人口报,2024-08-14(014)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8

标签:养生   立秋   明日   患者   食物   建议   肠道   状态   节律   功能   湿气   血糖   吃得   身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