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困局的历史案例(民生宏观林彦、张云杰)

虽然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却总会压中相同的韵脚。拥有最源远流长历史的华夏儿女总会隐约觉得当下似曾相识,所以“以史为鉴”的研究方法一直以来都刻在中国人的基因里。相应地,你很少在海外研究者的报告中看到这种方法。

投资研究中,以宏观和策略用历史比较法尤其多。因为金融和经济这类影响极大的社会学科无法使用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所以研究者,除了演绎法(就是推理),归纳法(即找规律)中就只剩下历史比较可以采用。

所以我们将开启一个新的报告系列《历史比较法之于美国困局——请回答2025系列报告》。我们将带着大家,由近及远讨论当下的美国困局有什么历史案例值得参考。第一篇就先让我们把时间稍往回拨几年,翻阅一下历史。我们得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结论:当下美国的困局=类似2021年开始的中国房企债务的美国信用债问题+类似2022年英国财政信任危机的美元信任冲击。

案例一:2021年的中国房企债VS当前的美国信用债

回顾2021年的中国房企债务问题:长久以来的高周转运营模式,导致中国房企积累了巨额债务,压力上升导致部分企业破产倒闭只是时间问题。高周转模式的房地产开发链条,体现为“筹措资金(含前期项目的预售资金)-拿地-开工-预售-施工-竣工-回款”。这一模式能够在房地产景气持续上行时期放大经营效益,但依赖于高财务杠杆和预售资金等支撑新项目的开发。这与美国这几年信用债带来的经济和通胀正反馈何其相似。指标上看,2022年以前,房企负债收入比率长期趋于上行(美国也是利息覆盖倍数下行),而竣工率(竣工占总施工面积比重)持续走低。

随着中国的地产需求大周期下行,房企杠杆空间持续收缩,部分房企的债务问题开始暴露

随着人口格局的转变,以及政策在融资端和需求端的调控落地,房企资金流压力明显加大。2021年,“三道红线”政策开始全面实行,严格约束房企有息负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建立,对公贷款、个人按揭贷款明显收紧。再加上核心城市限购升级、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半年起房地产销售景气快速回落。

这就导致,政策约束下房地产“降杠杆”趋势明显、2021年起房地产开发企业负债率持续下降,但房企债的违约规模、违约率等也在显著上升。

这一过程中,房企债券融资呈现出融资贵、融资难、短久期的鲜明特征。

一是融资贵,房企债利率大幅上行。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流动性压力持续、违约事件频频发生,房企债信用风险溢价抬升,2022年中资美元地产债利率大幅上行。

二是融资难,民营房企债券净融资持续为负。2021年以来,信用资质较好的国有房企债券融资较为稳健。相比之下,民营房企债券融资呈现较大收缩压力。

三是短久期,债务到期压力下,短期限的地产债发行占比提升。2022年起,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信用债发行规模明显上升,发行期限缩短的特征也更加突出,其中1-3年期的比重较2021年大幅上升28.9个百分点至34%伴随债务滚续,房企的短期融资诉求依然较强,2023年以来新发行的地产债中,1-3年期的占比进一步升至40%以上。

伴随政策持续加力,房企债整体融资状况边际改善,但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2023年以来,房地产支持性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具体看,“金融16条”、第二第三支箭扩容、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建立、白名单扩围等,带动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持续改善。尤其在去年“924”后,房地产销售景气明显回升。随着融资状况好转,较高信用等级的房企债利率稳中有降,违约率改善,信用利差亦出现收窄。

我们在上一个系列《美国不是例外》当中详细阐述过美国的信用债问题,目前已经开始逐渐出现类似2021年中国房企面临的融资贵、融资难、期限缩短的迹象。继续演绎下去,我们认为,美国企业出现和中国房企一样流动性冲击概率不低:债务潮一浪高过一浪、一浪快过一浪的局面会让公司的财务规划转向谨慎和犹豫,就像房企拿地减少一样,企业其他的资本开支缩减的趋势也势不可挡。

债务周期的起因和尾声都是相似的。杠杆让投机者尝到了甜头,吹哨者的声音被正反馈的喧嚣淹没,线性外推这个人类最大的劣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内生问题最后也都是以出清贪婪者的杠杆惨淡落幕,别无他法。

所以美国信用债问题如果靠自己化解,过程将会是漫长且痛苦的。而以往美国赖以解决债务问题的“良方”——货币和财政政策也面临史无前例的约束。

案例二:2022年的英国财政信任问题VS当前美国全球关税战带来的美元信任问题

现在市场对美元的不信任是我们进入单极世界格局后不常见的。我们在报告《关税疑云:交易逻辑与终局》第一次提到,这一轮的Risk Off交易谈不上经典,因为美元与美债利率出现了剪刀差。后面我们又在报告《无能为力的联储,被迫强势的鲍威尔》讨论过出现这种剪刀差的原因是市场对美元信任的下降。这让我们很自然的想到,最近一次发达国家货币出现信任问题——2022年英国袖珍财政法案引发的英国股债汇三杀。

特拉斯政府的政策矛盾起点

2022923日,英国新任首相特拉斯领导的政府推出“袖珍预算案”(Mini-Budget),核心内容包括大规模减税(约450亿英镑)和能源补贴计划(1500亿英镑),旨在通过财政扩张刺激经济增长。然而,这些措施缺乏资金支持,需通过增发国债融资,导致市场对英国财政可持续性及通胀前景的担忧急剧升温。

货币和财政政策组合的逻辑冲突

减税政策与英国央行当时加息抗通胀的目标形成直接矛盾。英国当时CPI已升至10.1%40年新高),而减税可能进一步推高需求型通胀,迫使央行以更大幅度加息。市场对政府与央行政策协调性的信任崩塌,成为危机的导火索。

袖珍财政法案的冲击与资产走势

矛盾的政策组合带来的直接结果是股债汇三杀。

长端国债收益率飙升:减税计划公布后,英国长期国债遭抛售,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922日的3.63%飙升至927日的4.53%30年期收益率一度突破5%,创1998年以来新高。

流动性危机:英国养老金因采用高杠杆的“负债驱动投资(LDI)”策略,需追加保证金,被迫抛售国债、股票等资产,形成“抛售→收益率上升→追加保证金”的死亡螺旋。

英镑闪崩:英镑兑美元汇率从922日的1.13跌至928日的1.07,创历史新低,单周贬值幅度达4.7%

股市重挫:富时100指数单周下跌2.4%,房地产基金、金融股领跌。

主权信用风险受到侵害

国际评级机构下调英国主权信用展望,国债风险溢价(CDS)飙升,市场担忧英国可能成为首个因政策失误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发达经济体。

英政府的危机应对与政策反转

英国央行紧急干预

928日,英国央行宣布“无限量”购债计划,两周内买入650亿英镑长期国债以稳定市场,暂停原定的量化紧缩(QT)。此举短期遏制了收益率飙升,但被批评为“财政赤字货币化”(MMT),加剧通胀预期。

财政政策180度转向

103日,财政大臣夸西·科沃滕取消针对高收入者的45%所得税减税计划。1014日,特拉斯解职科沃滕,任命杰里米·亨特为新财相。亨特宣布撤销几乎所有减税措施,缩减能源补贴规模,并计划通过加税和削减开支填补财政缺口。

市场逐步企稳

政策反转后,英镑汇率回升至1.14104日),国债收益率回落至4%以下,股市流动性恢复。111日,英国央行重启缩表,承诺“有序”退出购债。

危机余波与教训

特拉斯于1025日辞职,成为英国史上任期最短首相,保守党支持率暴跌至20%,工党领先优势扩大至36个百分点。养老金LDI策略的杠杆率高达7倍,管理资产规模达3万亿英镑,远超英国国债市场容量(2.3万亿英镑),凸显全球利率上升环境下高杠杆金融工具的脆弱性(其实SVB也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危机揭示了财政与货币政策冲突的破坏性。IMF罕见公开批评英国政策,强调“无资金支持的减税”在通胀高企期不可持续。

回顾完英国财政信任危机,大家会更直观地理解我们报告《无能为力的联储,被迫强势的鲍威尔》中的结论:美联储轻易不宽松,可能不仅仅是意愿的原因,更有“无能为力”的因素。因为在美元不被信任的时候,宽松只会加剧这种担忧,让长期的问题看起来更严重(按照英国的剧本:汇率和债券利率短暂企稳后进一步下跌,且进一步的宽松只会造成货币当局“日本央行化”——外逃多少钱印多少钱,印多少钱外逃多少钱的恶性循环)。只有解决了不信任的源头,对于英国是袖珍预算法案,对于美国则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美元汇率才有望开始企稳回升,联储也才能使得上劲。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当下美国的困局=类似2021年开始的中国房企债务的信用债问题+类似2022年英国财政信任危机的美元信任冲击。核心问题是目前这个情况光靠联储是无法力挽狂澜的(可能能提供点“情绪价值”),只有关税政策的反转才是中期美国股债市场真正企稳的Trigger而关税政策要妥协到什么程度,市场才会开始“买账”,最重要的是观察到美元指数能企稳反弹。看到这个核心路标之前,债务周期的拖累和明年中期选举的压力都会持续导致特朗普政策妥协。这次,时间是白宫的敌人。加速妥协才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目前来看,特朗普每次释放的妥协都是讨价还价且反复无常的。

风险提示:特朗普政策过于激进导致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甚至衰退;关税扩散超预期,导致全球经济超预期放缓、市场调整幅度加大。

研究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美国的困局的历史案例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4月28日

报告撰写:林彦 SAC编号S0100525030001,张云杰 SAC编号 S0100525020002


相关阅读:

关税豁免的“减震”信号有多强?

如期而至的流动性危机——写在美国股债汇三杀之时(民生宏观林彦)

关税疑云:交易逻辑与展望(民生宏观林彦、邵翔)

美元的归途:破百的条件和时机?(民生宏观林彦)

美国滞胀或是基准,黄金是“版本答案”(民生宏观林彦)

二季度美国的流动性挑战(民生宏观林彦)

美国经济周期性走弱才刚开始(民生宏观林彦)
注定不对等:对等关税分析指南(民生宏观邵翔)



林彦

民生证券研究院

宏观首席分析师


武汉大学金融工程硕士,发表有 SCI、EI 收录论文,五年宏观研究经验,三年买方投资经验。曾任职于天风证券研究所和弘尚资产(红杉资本在中国的证券资产管理平台)量化投研部。2022/2023年Wind金牌分析师、上证报最佳分析师,2023年新浪金麒麟分析师,2022年入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团队核心成员),2023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5)。




张云杰 宏观分析师


阿德雷德大学金融硕士、华中科技大学统计学学士,四年宏观分析经验。曾就职于信达证券研发中心、国金证券研究所,专注于国内货币政策、经济基本面。



分析师承诺
本报告署名分析师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并登记为注册分析师,基于认真审慎的工作态度、专业严谨的研究方法与分析逻辑得出研究结论,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并对本报告的内容和观点负责。本报告清晰准确地反映了研究人员的研究观点,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研究人员不曾因、不因、也将不会因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而直接或间接收到任何形式的补偿。
投资者适当性说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本账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民生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民生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民生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本账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本账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本账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供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

本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预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且预测方法及结果存在一定程度局限性。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刊载的意见、预测不一致的报告,但本公司没有义务和责任及时更新本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并通知客户。

本报告所载的全部内容只提供给客户做参考之用,并不构成对客户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客户不应单纯依靠本报告所载的内容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本公司也不对因客户使用本报告而导致的任何可能的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公司未确保本报告充分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本公司建议客户应考虑本报告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以及(若有必要)咨询独立投资顾问。

本公司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投资或持有本报告涉及的证券或参与本报告所提及的公司的金融交易,亦可向有关公司提供或获取服务。本公司的一位或多位董事、高级职员或/和员工可能担任本报告所提及的公司的董事。

本公司及公司员工在当地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向本报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以及顾问、咨询业务在内的服务或业务支持。本公司可能与本报告涉及的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关系,并无需事先或在获得业务关系后通知客户。

若本公司以外的金融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金融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该机构的客户应联系该机构以交易本报告提及的证券或要求获悉更详细的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美国   民生   历史   困局   英国   杠杆   国债   关税   债务   融资   案例   政策   报告   张云杰   林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