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断供安世芯片不可接受,中方必须明白,我们已忍无可忍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谈到安世芯片断供危机,德国总理默茨话说得很明白:断供安世芯片是不可接受的,中方必须明白,我们已经忍无可忍了。

当地时间10月23日,布鲁塞尔举行了欧盟领导人峰会。

在前往布鲁塞尔参会之前,德国总理默茨接受了媒体采访。提到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中欧安世半导体危机,默茨表示,德方仍在努力寻求一个双方都认可的解决方案,不希望冲突进一步升级。

但紧接着,默茨就画风一转,冷不防就指点起了中国采取的反制自卫措施:

“断供安世芯片是不可接受的,中方必须明白,我们无法接受当前发生的情况。”

默茨的这一句“无法接受”,实际上道出了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当下所面临的两难处境。

一方面,德国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如今已在停产边缘。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透露,全行业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独家依赖安世半导体供货。

芯片专家马丁·盖斯勒指出:“仅重新认证替代供应商,可能就需要花费数个月的时间,而要完全切换供应链,很可能需要几个季度。”

对于以精密制造著称的德国工业而言,这种程度的断供,实际上就意味着生产线的全面瘫痪。

而另一方面,德国在战略上仍然难以摆脱对美国的追随。尽管荷兰方面坚称,其强制接管安世的行为是“自主决策”,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不过是托词而已。

因为此次安世事件而深受其害的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评论就很一针见血,“此事需要美国和中国共同协商解决,荷兰显然是被夹在中间了。”

这种地缘政治的裹挟,使得德国既要在价值观上与美国保持一致,又要在经济上维护自身命脉。

欧洲领导人的表态,揭示了一种耐人寻味的逻辑,即欧洲可以对中资企业采取强制措施,这被视为其“法律主权”的体现;而当中国依法采取对等反制时,却被贴上了“经济胁迫”的标签。

这种双重标准源于深层的认知差异。

在欧洲的叙事框架内,其内部行动,即使明显损害他国企业权益,也被归为“内部事务”或“法律问题”;而中国的自卫性反制,则被解读成了“外部挑战”。

这种将自身行为与他者行为区别评判的思维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特权的体现。

更深层次看,这也反映出了西方世界对全球权力格局变迁的不适应。

当非西方国家开始运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习惯了规则制定者地位的西方世界,显然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失调。

在这场危机中,中欧关系正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

中欧之间存在着深厚的相互依赖。中国需要欧洲的技术与市场,欧洲则需要中国的制造能力与市场规模。这种互补性本应成为合作的基石,而不是对抗的筹码。

现在的欧洲面临着一个艰难抉择,是继续追随美国的对华遏制战略,还是探索符合自身利益的独立外交路线?

德国试图在中美之间扮演某种调停者的角色,但默茨的表态显示,这种平衡艺术正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持。

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即将赴布鲁塞尔举行的会谈,这大概率会成为测试双方能否找到出路的关键节点。

欧盟需要明白,任何有意义的对话,都必须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对中国而言,这场危机既是挑战,也是确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机遇。单极世界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未来的国际秩序必须容纳更多元的声音、更平等的参与。

而对欧洲来说,欧洲需要重新思考自己战略定位。是继续作为美国地缘政治的延伸呢?还是发展成为真正独立的战略力量?

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欧洲在未来国际格局中的地位。

默茨说“无法接受”,但现实是,世界已经变了。现行的游戏规则虽然是西方自己制定的,但却被新兴力量运用得更加娴熟。

这场博弈撕破了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画皮。西方亲手撰写的剧本被反向演绎了,而布鲁塞尔的愤怒,只不过是对失去特权的不适应。

这个世界并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的,历史车轮不会因为谁的“无法接受”就停止前进。欧洲人没得选择,要么放下双标直面多极现实,要么抱着傲慢被时代洪流淹没。

新时代的规则书里,没有留给霸权附庸的例外条款。如果欧洲依然执着于抱守残缺,那么等待着它的将不会是芯片解禁的解冻,而只会是产业凋零的寒冬。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科技   德国   忍无可忍   中方   总理   芯片   欧洲   布鲁塞尔   中国   中欧   美国   反制   危机   规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