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古埃及文明”大展闭幕前最后一周连续开放168 小时(持续7天7夜)的“博物馆不眠夜”昨夜进入第五晚,博物馆内观众人流量如何?是谁在深夜观展?带着这些好奇,《澎湃新闻|古代艺术》走进深夜的上海博物馆,去一探究竟。
深夜,位于上海巿中心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南门广场,灯光下的美内普塔站像屹然挺立,观众进进出出都不忘和它拍上一张合影。
视频加载中...
视频:午夜之后,那些还在看埃及展的观众。(05:01)
深夜场,不能错过的“末班车”
“来来来,这边入馆。”看到门口几位观众徘徊,上博门口的保安主动提醒。午夜12点已过,还有观众在不断入馆,安检、存包,租借导览器……工作人员也在忙碌着,馆内人声鼎沸,不分昼夜。
年轻的情侣、相约看展的搭子、夜里还生龙活虎的孩子……深夜场的博物馆内,年轻人和亲子家庭观众特别多。这些观众里,有买不上票、一拖再拖,在闭幕前来赶个“末班车”的,也有想在深夜错峰观展,获得更好体验的。
8月12日0点01分,观众刷身份证进馆参观。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晚上看展天气没那么热,交通方便,原以为展厅能空些,到现场发现人还是不少。”上海的观众杨先生说。杨先生今年40岁,对古埃及历史特别感兴趣,也是上海博物馆的常客。1999年他还是个初中生的时候,就来上海博物馆看过上博和大英博物馆合办的古埃及艺术珍品展,留下深刻印象。
“一晃20多年过去了,没想到还能在上博再度遇见古埃及文明。”“小时候来上博觉得这里的场馆特别大,软硬件设施都很好,现在感觉拥挤了,一是自己长大了,二来看展览的人更多了。”杨先生笑着说。
祖孙三代一起看展的吴先生
“古埃及的雕塑工艺相当精湛。”在一尊古埃及人像雕塑前端详良久的吴老先生引起了记者注意,他是深夜场内比较少见的年长观众,他告诉记者,今晚他家祖孙三代一起来博物馆。“之前没有一直买到票,马上要结束了,所以一定要来了。这些展品到埃及去也不一定看得到,这个机会不能错过。”吴老先生是个博物馆爱好者,去外地旅游也必定要去当地博物馆。他觉得,深夜看展人少,停车也更方便。“我们12点来的,计划3点回去再睡觉。”
“你从海南过来旅游么?”“不,我是特意来看展的。”在上博的文创店里,记者遇到拎了满满一大袋文创的郑女士。“特意从海南飞过来看展?”看到记者惊讶的神情,郑女士解释说,“这次过来正好赶上两个展,一个是上博的古埃及展,再不看就没有机会了,还要顺道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郑女士说她经常通过观展来学习历史知识,她从下午4点进馆,在馆内已经待了9个小时。趁着文创打折,她也购入不少文创,都是冰箱贴和毛绒玩具,可以当伴手礼。
睡意来袭,难挡求知渴望
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即便在深夜,“法老的国度”展厅内,依然都是戴着讲解器认真听导览或人工讲解的观众。入口处关于埃及历史的年表前更是围满了观众,似乎连深夜的困意也难挡求知的渴望。
8月11日晚,观众在“法老的国度”展厅参观。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法老的国度”是一个讲述古埃及文明通史的展厅,汇聚了此次展览一半以上的文物,由于文物数量多,信息含量大,许多观众在这个展厅要待上数个小时,也是展厅内观众最密集的地方。
“展品是靠眼睛去看的,但是听讲解可以获得一些我们不知道的文物故事。”杨先生说。
“这个展览把古埃及的朝代进行了梳理,是一个通史性的展览,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具体朝代或法老,是有一定观展门槛的,我导览就听了5个小时。”海南的郑女士说。
8月11日晚,“法老的国度”展厅人头攒动。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我是今天下午1点入馆,一直到现在还没有看完。’法老的国度’我在上周已经看过了,今天主要看图坦卡蒙和萨卡拉的秘密。”来自江苏的贺先生,背着一台专业相机,在每一件展品前都要驻足、拍摄许久。这次是他二刷古埃及文明展。他觉得展览体量太大了,一次根本看不完,上一次在“法老的国度”展厅从2点待到了晚上博物馆闭馆。“我对古埃及的历史了解不多,看完展,对古埃及的历史只能算有个粗略的了解,展览闭幕后我可能还要持续关注,再去阅读关于古埃及文明的书籍。”
跟埃赫那吞“对视”,穿越时空的交流
在“图坦卡蒙的世界”展厅,法老埃赫那吞的巨型雕像前,观众自发排起长队。“人再往前挪一点,头稍微再抬起来一点。”另一旁举着手机准备拍照的同伴对照社交媒体上的图片,进行拍照点位引导。
社交媒体上流行的拍照点位,通过借位,可以拍出一种跟文物穿越时空对话的感觉。
“通过借位,可以拍出一种跟文物穿越时空对话的感觉。”正在给同伴拍摄的邱女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个角度的照片最初在社交媒体上流行,因为比较能引起共鸣吧,观众可能都想跟文物进行这种对话和交流。”
社交媒体上流行的拍照点位,通过借位,可以拍出一种跟文物穿越时空对话的感觉。
邱女士和同伴来自福建,刚刚大学毕业,即将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看埃及和尼罗河的小说,对展板上的文字很感兴趣,尤其关注古埃及的神话故事,包括一些动植物元素的象征意义,希望从这些文字和实物中获得一些写作灵感。”
邱女士的观展方式颇能代表时下年轻人的视角,她既会结合自己的专业所学来博物馆观看,寻找灵感和启发,也追求与博物馆的互动和体验感,寻求与文物之间的关联
8月11日23点10分,众神NPC巡游。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深夜的展厅内,迎面走来一位埃及女祭司装扮的观众,“我是第一次换装看展,配合夜里那种灯光,感觉自己回到埃及那个时代,想象自己是一个女祭司,更多了一份体验感和神秘感。”在不同的点位,还能遇到很多NPC,他们扮演着古埃及“大地之神”“混沌之神”等角色,在固定点位引导参与剧本游的观众
8月11日晚,观众在拍摄展品。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猫女神的庆典区”位于博物馆的文创区,为观众提供装造体验和剧本游活动。装造算是博物馆文创的一个衍生,是时下比较受年轻观众和亲子家庭喜欢的一种沉浸式体验。“很多观众对埃及文化很感兴趣,他们会想要装扮成古埃及文化中某个自己心仪的人物,比较受欢迎的是猫神巴斯特、天空之神努特、大地之神还有祭祀等。”“猫女神的庆典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一些观众没有在博物馆玩过剧本游,比较新奇。剧本游相当于融合了游戏加导览、文创,三合一。通过玩剧本游相当于也会引导玩家去关注一些文物,了解相关文化。”
深夜2点半,走出博物馆,褪去白日的喧嚣与暑气后,夜晚的风中透着清凉。馆外的石阶上坐着休憩的观众,三三两两的人在博物馆前的广场上穿梭,有的人看完展心满意足地回家,有的人满怀期待正要入馆。
深夜的博物馆
澎湃新闻记者 陈若茜 陆林汉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更新时间:2025-08-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