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地院25日的庭审现场,简瑀家颤抖的声音穿透法庭:"我看到吴慧珠扯着蔡女士衣领拖行......"这位艺人李威的妻子,在描述2023年7月那场致命"研讨"时,三次因情绪崩溃中断作证。这场持续3小时的集体施虐,最终导致52岁蔡姓会计横纹肌溶解死亡,而全程在场的夫妻二人,始终保持着令人费解的沉默。

经书校对背后的精神控制密码
简瑀家反复强调当晚"只是照常校对经书",这个细节暴露了宗教团体的操控机制。据其证词,团体规定校对出错需向王薀忏悔并自费重印,这种经济与精神的双重惩罚,构成典型的服从性训练。犯罪心理学专家指出,当个体长期处于"犯错-忏悔"的循环中,会产生决策瘫痪,这正是简瑀家声称"不敢离开"的心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夫妻二人2020年加入该团体时,李威比妻子早2-3周入门。这种时间差可能强化了简瑀家对丈夫及"上师"的双重依赖。庭审记录显示,她始终回避直视王薀,甚至需要屏风隔离才敢作证,这种肢体语言暗示着深度驯化后的权力畏惧。
"研讨"现场的集体失语症
公诉检察官当庭质问:"你不敢讲,是担心果报吗?"直指证词中的关键矛盾点。简瑀家承认目睹住持吴慧珠拖行受害者、师姐姜芃妤膝击逼跪,却坚称因团体要求"等上师离开才能走"而未干预。这种解释与其他信徒证词形成尖锐冲突——检方掌握的证据显示,李威曾呵斥蔡女"别装了",其角色显然不止于旁观者。
更值得玩味的是时间线。简瑀家称8点多开始校对,10点施虐发生时已专注工作近两小时。但法医报告显示,蔡女死亡与持续3小时的强制跪拜直接相关,这意味着夫妻二人至少目睹了半数施虐过程。其声称"戴着耳机不清楚状况",与描述施虐细节的生动程度形成微妙反差。
旁观者效应的黑暗样本
该案呈现了群体犯罪中旁观者效应的极端案例。简瑀家离场前确认蔡女仍有呼吸却未施救,折射出"责任扩散"的心理机制——当施暴者达13人之多时,个体更容易产生"不差我一个"的免责幻想。
但真正细思恐极的,是后续发展暴露的共犯结构。蔡女死后,王薀指示简瑀家咨询本票裁定法律问题,李威则组建群组统一应对警方说辞。这种分工表明,沉默从来不是中立的,它本身就是一种协同犯罪。
如今站在被告席上的13人,用15个月零道歉的冷漠,完成了对这起悲剧最残酷的注解。而法庭中央那架为证人特设的屏风,恰似整个事件最贴切的隐喻——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建造隔绝良知的屏障。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