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司令娶小老婆,杀害副司令当了汉奸,多年后其家人妄图洗白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一个杀害副司令的八路军将领,最后成了日本人的“忠诚干将”。

他的名字,邢仁甫。

杀黄骅:八路军内部最惊人的一枪

黄骅死了。

1943年6月30日,冀鲁边军区大赵村会议上,枪响,九人倒地,副司令黄骅,当场身亡。

凶手不是日军,不是特务,是八路军自己人,邢仁甫的亲信

会议是由邢仁甫召集,冯冠奎是他的警卫班长,枪,是军区配的制式手枪,没有预警,没有争执,直接拔枪,点射,干脆利落。

死者名单除了黄骅,还有八名军政干部,他们是冀鲁边区的骨干,黄骅的下属,被点名清除

当天晚上,村子戒严,谁都不能离开,谁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第二天清晨,邢仁甫“主持追查”,下命令抓捕“可疑份子”,他亲自坐镇,把现场处理得干干净净。

尸体火化,家属通知称“突遭敌袭,不幸牺牲”。

可冀鲁边区不是敌占区,最近一个鬼子据点,距离这里有70公里,敌袭?谁信?

消息传到延安,毛泽东震怒“惊动延安的惨案”,不是形容词,是事实。

中央派出工作组,暗中调查,线索断在了邢仁甫手上。

他是军区一把手,掌握情报、人事、后勤、部队调动,只要他不松口,谁也动不了他。

真正的反转,出现在第三天,邢仁甫突然不见了。

他带着贴身副官冯冠奎、女宣传队员宋魁玲,还有三名随从,连夜乘小船穿过马颊河,从望子岛出逃。

方向:西南,目标:国民党控制区。

腐化的将领:从英雄到叛徒的前夜

他不是普通人,不是一介草莽,也不是一开始就坏。

邢仁甫,1908年生,1929年入党,河北盐山县人,军事才能强悍,打过百团大战,指挥过多次伏击战,打下冀鲁边根据地的半壁江山。

他提拔快,年纪轻,35岁已是旅长、军区司令员,八路军中,这个级别的人屈指可数。

他一度是榜样,延安《解放日报》登过他的战绩,毛泽东批示过他的作战方案,冀鲁边不少老百姓知道他,人称“邢司令”。

可就在这个时候,问题出来了。

第一件事,是“望子岛事件”。

1942年春,日军扫荡,他下令部队转移,把自己安置在望子岛,那是个水中荒岛,地势隐蔽,他却不是为了避战。

他让部队修建三间砖瓦房,一间为卧室,一间为会客室,还有一间,是给宋魁玲的。

士兵天天吃地瓜,岛上却传出鸡鸭鱼肉的香味,谁送的?军粮换的,谁换的?炊事班长,谁命令的?邢仁甫。

根据冀鲁边党组织审计报告,1942年他私吞粮款3.7万元法币,按当时物价,能买70万斤小米。

他不仅包养宋魁玲,还把她塞进宣传队,封为“队长”,宣传口的几个老同志,直接被调离,原因是“不服管”。

这还不止。

第二件事,是“排挤老红军”。

1943年初,冀鲁边党组织收到中央批评,称“纪律涣散,风气恶化”,上级决定派黄骅来整顿。

黄骅是江西人,红军出身,长征参加过,脾气硬,人称“老黄”,调任命令一下,邢仁甫立刻反弹。

他在军区内部散布:“黄骅是来摘桃子的。”

会场上,他指桑骂槐,公开质疑:“部队苦战三年,现在有人一来就要接管,这是哪门子的革命?”

黄骅没有还口,他提出:先从整顿军需开始,查账,账本第二天就“找不到了”。

炊事员、会计、运输队长三人,被调走,宋魁玲接任军需科临时负责人,名义是“熟悉业务”。

整顿没有推进。黄骅被架空,失去了部队调动权,唯一能掌握的,是一支不足百人的通讯队。

这时候,黄骅写了封信,寄延安,内容不详,三天后,他被叫去参加大赵村会议。

他去了,没回来。

邢仁甫的谋划,早就完成。

双重叛变:从“剿共司令”到军统特务

邢仁甫不是简单出逃,他是计划好的,路线、接应、身份转换,全都事先安排。

他从冀鲁边穿越到天津,沿途躲过多个八路据点。

进城那天,他穿的是国民党军服,左臂绑着白布条,身份是“被日军策反的抗联军官”。

第一站是汪伪政权,具体是天津日军宪兵队,宋魁玲翻译,冯冠奎讲情报,他本人写了三份材料:

《冀鲁边八路军军事部署图》

《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手册》

《效忠天皇启事》

这三份东西,换来的是一个新头衔:津南六县“剿共司令”

不是虚职,他手下有部队,装备是日军淘汰下来的三八大盖,还有一批缴获的美械。

他负责清剿冀鲁边一带的八路军游击队,甚至还主动出击搞情报。

1944年冬,他配合日军在盐山、庆云一带“围剿”八路军驻地,活捉百余人,根据档案,他亲自审讯了其中10名干部。

他不仅配合,还主动写信给日军指挥官,提议“联合设防,共同对抗赤匪渗透”,信上盖着“剿共司令部图章”。

更夸张的是,他把望子岛故址改为“忠诚堂”,挂满了日军军旗与昭和年号的标语。

日军看重他,称其“行动果断、情报精确”,但邢仁甫清楚,日本人输定了。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天津陷入混乱。

他立刻转身,抛弃日方身份,撕掉“剿共司令”印章,换上西装,改名“罗镇”,投奔国民党。

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革命者,不再是汉奸,也不是普通军官,他成了“工具人”,谁需要他出卖,就出卖谁。

国民党天津站站长是老熟人,安排他进军统,担任天津地下组副组长,专门负责监视左翼学生、工会骨干、民主人士。

1946年起,天津高校屡次发生“学生失踪案”,被绑走、被打断腿、被投入海河的学生,不少档案落款都是“罗镇”签字批准。

有一份拘捕令上,他亲手批示:“此人习共言,煽动游行,依法拘留审查。”落款日:1947年4月12日。

被拘者:南开大学学生李绍元,案发两天后尸体浮出海河。

没人再提“邢仁甫”三个字,这个名字,在天津是禁忌。

“洗白”风波:历史与血缘的拉锯

1950年,天津解放,邢仁甫被抓,身份确认后,被押往山东盐山,不是审讯,是公审。

那是个临时搭起的公审会场,成千上万百姓围观,冀鲁边老八路来了几十个,还有黄骅当年留下的老部下。

审判长当场宣读罪行,先说抗战期间杀害同志,后讲投敌卖国,最后念出军统档案里的参与镇压记录,念到一半,台下有人骂:“畜生!”

邢仁甫全程低头,有人说他怕死,有人说他早就疯了。

1950年9月7日清晨,他被拉到盐山县东门外执行枪决,子弹打出时,他身穿旧灰军装,双手反绑,眼睛睁着。

他42 岁。

事情本应就此结束。但没有。

六十年后,一个声音重新把这个尘封的名字拉回公众视野。

2010年,一本地方文史资料集刊登《望子岛旧事》。

其中详细记载邢仁甫叛变、杀害黄骅等事,署名作者是一位退休干部,手里有一摞抄录档案。

文章公开印刷后,几个月后,邢仁甫的女儿起诉作者,理由是“侮辱家属名誉”。

她自称不知道父亲的这些事,她坚持认为:“父亲早年是八路军干部,是抗日英雄。”她要求法院判决撤回文章,赔礼道歉。

这场诉讼,在天津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不到一个月一审判决竟支持原告,要求出版方回收刊物、作者停止言论。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多位历史学者在网上发表联名信,指责这是“以个人名誉掩盖集体历史”,更批评法院“干预史学讨论”。

作者本人提出上诉,二审未果,最后不了了之。

这个案子成为中国当代历史书写中最典型的“家族记忆冲突案”。

有人说:“女儿无罪,她只是想保留父亲的体面。”

也有人说:“体面不是靠掩盖得来的,那是血写的历史。”

最刺眼的是一块碑,黄骅烈士墓,在河北庆云,墓前刻着一行字:

“忠诚与背叛,终将被历史定格。”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0

标签:盐山   庆云   黄骅   海河   望子   延安   小老婆   汉奸   天津   日军   军区   司令   部队   家人   多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