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一个杀害副司令的八路军将领,最后成了日本人的“忠诚干将”。
他的名字,邢仁甫。
黄骅死了。
1943年6月30日,冀鲁边军区大赵村会议上,枪响,九人倒地,副司令黄骅,当场身亡。
凶手不是日军,不是特务,是八路军自己人,邢仁甫的亲信。
会议是由邢仁甫召集,冯冠奎是他的警卫班长,枪,是军区配的制式手枪,没有预警,没有争执,直接拔枪,点射,干脆利落。
死者名单除了黄骅,还有八名军政干部,他们是冀鲁边区的骨干,黄骅的下属,被点名清除。
当天晚上,村子戒严,谁都不能离开,谁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第二天清晨,邢仁甫“主持追查”,下命令抓捕“可疑份子”,他亲自坐镇,把现场处理得干干净净。
尸体火化,家属通知称“突遭敌袭,不幸牺牲”。
可冀鲁边区不是敌占区,最近一个鬼子据点,距离这里有70公里,敌袭?谁信?
消息传到延安,毛泽东震怒,“惊动延安的惨案”,不是形容词,是事实。
中央派出工作组,暗中调查,线索断在了邢仁甫手上。
他是军区一把手,掌握情报、人事、后勤、部队调动,只要他不松口,谁也动不了他。
真正的反转,出现在第三天,邢仁甫突然不见了。
他带着贴身副官冯冠奎、女宣传队员宋魁玲,还有三名随从,连夜乘小船穿过马颊河,从望子岛出逃。
方向:西南,目标:国民党控制区。
他不是普通人,不是一介草莽,也不是一开始就坏。
邢仁甫,1908年生,1929年入党,河北盐山县人,军事才能强悍,打过百团大战,指挥过多次伏击战,打下冀鲁边根据地的半壁江山。
他提拔快,年纪轻,35岁已是旅长、军区司令员,八路军中,这个级别的人屈指可数。
他一度是榜样,延安《解放日报》登过他的战绩,毛泽东批示过他的作战方案,冀鲁边不少老百姓知道他,人称“邢司令”。
可就在这个时候,问题出来了。
第一件事,是“望子岛事件”。
1942年春,日军扫荡,他下令部队转移,把自己安置在望子岛,那是个水中荒岛,地势隐蔽,他却不是为了避战。
他让部队修建三间砖瓦房,一间为卧室,一间为会客室,还有一间,是给宋魁玲的。
士兵天天吃地瓜,岛上却传出鸡鸭鱼肉的香味,谁送的?军粮换的,谁换的?炊事班长,谁命令的?邢仁甫。
根据冀鲁边党组织审计报告,1942年他私吞粮款3.7万元法币,按当时物价,能买70万斤小米。
他不仅包养宋魁玲,还把她塞进宣传队,封为“队长”,宣传口的几个老同志,直接被调离,原因是“不服管”。
这还不止。
第二件事,是“排挤老红军”。
1943年初,冀鲁边党组织收到中央批评,称“纪律涣散,风气恶化”,上级决定派黄骅来整顿。
黄骅是江西人,红军出身,长征参加过,脾气硬,人称“老黄”,调任命令一下,邢仁甫立刻反弹。
他在军区内部散布:“黄骅是来摘桃子的。”
会场上,他指桑骂槐,公开质疑:“部队苦战三年,现在有人一来就要接管,这是哪门子的革命?”
黄骅没有还口,他提出:先从整顿军需开始,查账,账本第二天就“找不到了”。
炊事员、会计、运输队长三人,被调走,宋魁玲接任军需科临时负责人,名义是“熟悉业务”。
整顿没有推进。黄骅被架空,失去了部队调动权,唯一能掌握的,是一支不足百人的通讯队。
这时候,黄骅写了封信,寄延安,内容不详,三天后,他被叫去参加大赵村会议。
他去了,没回来。
邢仁甫的谋划,早就完成。
邢仁甫不是简单出逃,他是计划好的,路线、接应、身份转换,全都事先安排。
他从冀鲁边穿越到天津,沿途躲过多个八路据点。
进城那天,他穿的是国民党军服,左臂绑着白布条,身份是“被日军策反的抗联军官”。
第一站是汪伪政权,具体是天津日军宪兵队,宋魁玲翻译,冯冠奎讲情报,他本人写了三份材料:
《冀鲁边八路军军事部署图》
《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手册》
《效忠天皇启事》
这三份东西,换来的是一个新头衔:津南六县“剿共司令”。
不是虚职,他手下有部队,装备是日军淘汰下来的三八大盖,还有一批缴获的美械。
他负责清剿冀鲁边一带的八路军游击队,甚至还主动出击搞情报。
1944年冬,他配合日军在盐山、庆云一带“围剿”八路军驻地,活捉百余人,根据档案,他亲自审讯了其中10名干部。
他不仅配合,还主动写信给日军指挥官,提议“联合设防,共同对抗赤匪渗透”,信上盖着“剿共司令部图章”。
更夸张的是,他把望子岛故址改为“忠诚堂”,挂满了日军军旗与昭和年号的标语。
日军看重他,称其“行动果断、情报精确”,但邢仁甫清楚,日本人输定了。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天津陷入混乱。
他立刻转身,抛弃日方身份,撕掉“剿共司令”印章,换上西装,改名“罗镇”,投奔国民党。
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革命者,不再是汉奸,也不是普通军官,他成了“工具人”,谁需要他出卖,就出卖谁。
国民党天津站站长是老熟人,安排他进军统,担任天津地下组副组长,专门负责监视左翼学生、工会骨干、民主人士。
1946年起,天津高校屡次发生“学生失踪案”,被绑走、被打断腿、被投入海河的学生,不少档案落款都是“罗镇”签字批准。
有一份拘捕令上,他亲手批示:“此人习共言,煽动游行,依法拘留审查。”落款日:1947年4月12日。
被拘者:南开大学学生李绍元,案发两天后尸体浮出海河。
没人再提“邢仁甫”三个字,这个名字,在天津是禁忌。
1950年,天津解放,邢仁甫被抓,身份确认后,被押往山东盐山,不是审讯,是公审。
那是个临时搭起的公审会场,成千上万百姓围观,冀鲁边老八路来了几十个,还有黄骅当年留下的老部下。
审判长当场宣读罪行,先说抗战期间杀害同志,后讲投敌卖国,最后念出军统档案里的参与镇压记录,念到一半,台下有人骂:“畜生!”
邢仁甫全程低头,有人说他怕死,有人说他早就疯了。
1950年9月7日清晨,他被拉到盐山县东门外执行枪决,子弹打出时,他身穿旧灰军装,双手反绑,眼睛睁着。
他42 岁。
事情本应就此结束。但没有。
六十年后,一个声音重新把这个尘封的名字拉回公众视野。
2010年,一本地方文史资料集刊登《望子岛旧事》。
其中详细记载邢仁甫叛变、杀害黄骅等事,署名作者是一位退休干部,手里有一摞抄录档案。
文章公开印刷后,几个月后,邢仁甫的女儿起诉作者,理由是“侮辱家属名誉”。
她自称不知道父亲的这些事,她坚持认为:“父亲早年是八路军干部,是抗日英雄。”她要求法院判决撤回文章,赔礼道歉。
这场诉讼,在天津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不到一个月,一审判决竟支持原告,要求出版方回收刊物、作者停止言论。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多位历史学者在网上发表联名信,指责这是“以个人名誉掩盖集体历史”,更批评法院“干预史学讨论”。
作者本人提出上诉,二审未果,最后不了了之。
这个案子成为中国当代历史书写中最典型的“家族记忆冲突案”。
有人说:“女儿无罪,她只是想保留父亲的体面。”
也有人说:“体面不是靠掩盖得来的,那是血写的历史。”
最刺眼的是一块碑,黄骅烈士墓,在河北庆云,墓前刻着一行字:
“忠诚与背叛,终将被历史定格。”
更新时间:2025-04-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