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字里行间遇见生命 | 师者文心

那个细雨沾湿窗台的午后,我推开教室门,意外地撞见了一个“秘密”。

女孩小凡正伏在桌上疾书,我的闯入让她猝不及防。她慌乱地将一个带锁的日记本塞进抽屉,像藏起一捧生怕被风吹散的萤火。然而下课后,她却又悄悄折返,把那个本子推到我面前,声音很轻:“老师,您可以看看,但……请不要打分。”

翻开扉页,一个灵光闪烁的世界扑面而来——她会为清晨窗台的访客小鸟写一首稚拙而真诚的小诗;会用笔尖温柔描摹母亲眼角新添的皱纹;会为一片诀别的银杏叶写下长长的告别信。字里行间流淌的细腻与灵气,与她作文本上那些得分平庸、面目模糊的文字判若云泥。


困局:当文字失去体温


那本日记,像一束微光,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现场。我突然发现,那个总在作文里重复“好人好事”的小轩,其实每天都会蹲在墙角,耐心喂食校园里的流浪猫;那个永远宣称“理想是当科学家”的小雨,私下里最大的快乐是烤出香飘满屋的蛋糕,梦想着成为一名甜点师。

我们的作文教学,从何时起,走入了一个精致的牢笼?标准化表达驯化了孩子的语言,功利化导向置换了写作的初心,学生更精于计算“怎样写能得高分”,而非“怎样写能打动自己”。小航曾一语道破天机:“老师,我知道您喜欢看感恩的故事。” 这句话,让我如坐针毡。

我意识到,我必须带领他们,进行一场文字的“越狱”。



破局:将语文种回生活的土壤


那个春天,我做了一个决定:合上作文本,推开教室门。

我们把课堂搬到校园的梧桐树下,闭上眼睛,听新芽挣脱褐色苞片时细微的爆裂声。小凡在她的观察笔记里写道:“梧桐树的新芽,都穿着毛茸茸的黄绿外套,像一群怕冷的娃娃,紧紧裹着自己。当阳光终于赢过乌云,轻轻抚摸它们时,一个个才敢舒展开来,仿佛在欢呼:‘春天真的来啦!’”

这样的文字,不曾出现在任何一本范文集里,却比所有范文都更接近文学的本质——那就是真实、细致地爱着这个世界。


创新:在时代的回响里重塑经典


在带学生扎根现实的同时,我也思考,如何让古老的文本,在新时代孩子们的心中发出共鸣。

我们开展了“为课文写一个未来”的创作,最动人的是“见字如面”书信活动,当孩子们读到老一辈人那字迹工整、情感内敛的家书,小航写下了他的困惑:“爷爷说,他年轻时,一封信要走七天。现在我的消息一秒钟就能飞到地球另一端,可是为什么我觉得,离爷爷的那个世界,反而更远了呢?”



收获:守护真实,静待花开


改变,在悄然发生。

小凡,那个曾将灵性紧紧锁在日记里的女孩,在观察梧桐树后写道:“秋天的梧桐叶,像一只只金色的小手,在风中轻轻挥动,不舍地和夏天说再见。”

小轩写了一篇《我的“话痨”同桌》,笔触鲜活:“我的同桌有一张永动机般的嘴巴,就连老师转身写板书的那几秒钟,他都要抓紧时间,输送一大段‘加密语音’。不过,当他真的被课堂吸引时,那双眼睛会瞪得溜圆,像两枚熟透的黑葡萄,闪着求知的光。”

小雨在采访社区修鞋匠陈师傅后,写出了《会说话的手》:“陈师傅的手,就是一部无声的纪录片。老茧、裂口、伤痕,是它的章节,记录着为多少双脚寻回过尊严。”


反思:教育是生命的共鸣


回望来路,我愈加明白:教育需要留白,真正的成长,常发生在静默与等待之中。教师不是灵魂的雕刻师,而是守护花园的园丁。我们无法塑造生命,只能提供阳光雨露土壤,然后怀着敬畏之心,等待每一颗种子按它本来的模样破土开花。

-END-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美文   字里行间   生命   文字   梧桐树   文本   老师   窗台   土壤   同桌   共鸣   小诗   园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