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领域,《黄帝内经》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它蕴含着深邃的医学智慧,为后世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黄帝内经》中并未直接出现“感冒”这一术语,但其中对于类似感冒症状及发病机制等方面有着诸多深刻的论述。

《黄帝内经》认为,感冒的发生与外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在《素问·骨空论》中提到“风者,百病之始也”,明确指出风邪是引发众多疾病的起始因素。风邪具有轻扬开泄、善行数变的特性,它常常夹杂着其他邪气,如寒邪、热邪等侵袭人体。当人体正气不足,卫外功能减弱时,风邪就容易乘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
比如在寒冷的冬季,风邪与寒邪相结合,形成风寒之邪。《素问·调经论》中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会使人体的气血运行受到阻碍,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等症状,这与现代医学中风寒感冒的表现颇为相似。而在炎热的夏季,风邪也可能与暑热之邪夹杂,暑多夹湿,此时人体除了有发热、微恶风等症状外,还可能伴有胸闷、腹胀、肢体困重等湿邪的表现。
《黄帝内经》强调人体正气在抵御外邪中的重要作用。《素问·刺法论》中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当人体正气充足时,能够有效地抵御外界邪气的入侵,保持身体健康。反之,若正气虚弱,就容易受到邪气的侵袭而发病。
人体的正气主要包括卫气,卫气具有保卫肌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当人体过度劳累、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导致正气受损时,卫气的功能也会随之减弱。此时,外界的风邪等邪气就会突破人体的防线,从皮毛、口鼻等部位侵入人体。邪气侵入后,会与人体的正气相互抗争,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素问·评热病论》中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清晰地阐述了正气虚弱与外邪入侵之间的关系。

《黄帝内经》对感冒相关症状有较为细致的描述。在《素问·热论》中记载“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这里描述的症状与感冒初期常见的头痛、项背强痛等表现相符。巨阳即足太阳膀胱经,它循行于人体的头项、腰脊部位,当外邪侵袭太阳经时,就会出现这些部位的疼痛和不适。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到了发热、恶寒等症状。《灵枢·经脉》中说“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虽然这里主要论述的是肺经的病变,但其中的咳嗽、气喘等症状也可能是感冒累及肺脏时的表现。

基于对感冒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黄帝内经》也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因势利导”。当外邪在表时,应采用发汗等方法,使邪气从肌表而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通过发汗可以驱散在表的邪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黄帝内经》也强调治疗要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感冒的发生往往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治疗时应根据病情的虚实、寒热等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如对于风寒感冒,应采用辛温解表的方法,以驱散风寒之邪;对于风热感冒,则应采用辛凉解表的方法,以清泄风热之邪。

《黄帝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对于感冒的预防也有指导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强调人们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合理安排饮食、起居和劳作。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等,都有助于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抵御外邪的能力,从而预防感冒的发生。
《黄帝内经》虽然没有对感冒进行系统的专门论述,但其中关于病因、发病机制、症状表现、治疗原则和预防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为后世中医对感冒的认识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这些宝贵的医学智慧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