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移民地,50年前4.9万河南人迁到湖北大沼泽,现在什么样

如今的淅川古县城早已不见原貌,绝大部分的土地都已经被淹没在了丹江口水库的清波下。只见遗留的古县城,却不见当年人。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当年的淅川县人都举家迁到哪里去了呢?

1968年,丹江岸边的庄稼被水淹没,留在淅川的最后一批人也不得不乘船到湖北的大柴湖去,带着对过去的告别和对新生活的期望,河南淅川县的人们就这样离开了故土。

然而,大柴湖的景象却是他们从未见过,那究竟是怎样的生活呢?现在他们又过得如何?

一、义不容辞迁往大柴湖

“你们再怎么劝我,我也舍不得走啊,这可是我们的家乡。”1968年,河南淅川县的人民对前来劝说自己搬迁到大柴湖的工作人员表露了真心,虽然已经很多同乡人已经答应了搬迁,但仍有很多人对自己的家乡难以割舍。

可淅川县是南水北调的必经之路,不搬走的话将会和房屋一起被淹没在水中。淅川县的人民们理解国家都是为了人民,但心中对家乡的感情致使他们迟迟不愿搬走,甚至搭草棚也要留下。

不过他们也知道,大水要来挡也挡不住,既然国家有需要,那他们一定会义不容辞。

1968年的中秋节,移民们收拾好了自己的行李,带上全部的东西登上了搬迁的船,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头,想最后再看一次自己的家乡,将家乡的样子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当水慢慢地淹没了周围的土地跟熟悉的景色,淅川县的人民们这才转过头去。回头是在怀念过去,而转头则是面向未来。

移民们为革命搬迁,而他们也将在大柴湖创造新的历史。

二、困难重重,用双手破荒

移民们光是听大柴湖的名字,以为是“碧波荡漾,鱼米之乡”,然而到了大柴湖以后才发现,这个地方跟他们想象的相去甚远。

自从1935年汉江发了大水冲破了汉堤,大柴湖便一直被长势愈发迅速的芦苇给覆盖,而这里也就此变成了人迹罕至的地方,再也没人居住。

虽然跟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但移民们惆怅之余仍然选择相互鼓励,所有人都期待着大柴湖焕然一新的那一天。

不过对移民们来说,最重要的还得是吃饱了饭才有力气干活,但四周全都被芦苇给包围了,脚下的水更是四处可见,这到哪里去种地收粮食呢?要想解决吃饭的问题,就必须得清理掉这些芦苇开辟新的耕地,这样才能种植作物。

可最初,移民们还是小瞧了这“原住民”芦苇,分布的面积大不说,还非常难砍,因为大柴湖的芦苇全都是实心的,像钢棍一样粗且硬,所以他们也把这种芦苇叫做“钢柴”。

清理这种“钢柴”确实费劲的不得了,光是靠人力去砍得花不少的时间,但好在后来武汉军区调集了许多拖拉机,拖拉机一入场可以说是三下五除二直接大面积地清理掉不少的芦苇。

但要真正地把看过的芦苇地变成耕地,还得把芦根拔除,所以拖拉机在前面清理芦苇,移民们就在后面拔除芦根。

大柴湖的芦苇不仅多而且难清理,所以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就这样移民们为了能早日种上地,每天都要去清理芦苇。一直到几年后,芦苇才彻底地被根除了,可移民们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问题。

即便有了能种地的土地,又该种些什么呢?他们从前在河南的时候种玉米、种小麦,但来到大柴湖以后,面对的却是陌生的土地,从前的那些种植的作物和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这里了。

以前淅川县的人民种植的都是旱地作物,到了大柴湖以后,种植水稻更合适一些,所以他们很多人种了半辈子的地,虽然也种过水稻,也还是得重新熟悉在大柴湖种地。

当时大柴湖的一个移民村庄由于地势低,一到下雨的季节基本上就收获不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73年,当地的书记开始研究起怎么种植水稻,一听要种水稻,不少移民都积极表示自己曾经在河南种过。

甚至还有人用特别风趣的语言鼓励移民们种植水稻:“现在搬到大柴湖,原来是个臭水窝。臭水窝有啥不好?臭水窝里臭水多,咱种水稻正适合,不用灌溉不施肥,亩产就是一千多(斤)!”

在克服难题的也不止只有移民们,连大柴湖也是扛着巨大的压力安置下移民们。在他们正式搬迁之前,大柴湖新修了两万多间的房屋,但条件十分简陋。等到所有的移民都搬过来以后,人均的面积更小了。

大柴湖的地势低洼,只要一遇到下雨天,便到处都是水窝子。当时经常能在下雨天的大柴湖看到这样的场景,移民们的生活用品都在水上飘,有人急急忙忙地去捞自己的拖鞋、脸盆,这场面属实无奈。

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移民们依然坚信“人定胜天”,他们在芦苇中荡出了新家乡,他们在荒地上开垦出来未来的希望。

在艰难的环境下,移民们从清理芦苇到开垦荒地,一步一个脚印的为大柴湖注入新生命力。

三、人定胜天

移民们正如他们所说的“人定胜天”,在大柴湖度过了光辉的岁月。2014年,大柴湖经济开发区成立的成立又再次为大柴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从前那个满是芦苇的大柴湖也变成了各类产业入住的地方,移民们也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2019年,大柴湖移民的“一馆三园”开馆,再现了当时的那段眼泪与汗水交织的日子,不少移民又回忆了那些奋斗的日日夜夜。

斗转星移,大柴湖也不再是从前那个芦苇遮天的荒芜之地了,当初移民到这里的淅川县的人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跟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大柴湖。而这种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再次绽放光芒。

参考信息:

档案记忆:南水北调跨省搬迁的大柴湖移民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3

标签:历史   河南人   湖北   沼泽   移民   年前   芦苇   淅川县   淅川   水稻   河南   家乡   人定胜天   芦根   拖拉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