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毛主席渤海岸边运筹帷幄!

毛主席建国后,尤其是在1953年以后,他每年都要去到北戴河,每次到海边散步,久久地遥望大海,抬起一只手指向远方:“台湾,我们还没有解放台湾……”

到了1976年的时候,老人家已是古稀之年,1976年,过春节的那天晚上,毛主席委婉的说:“我一生干过两件大事,唯有这件大事成为我的心病,台湾没有实现统一,两岸没有实现统一。”“非常的遗憾”。说完后,老人家泪如泉涌。

1954年,毛主席在北戴河


1954年,毛主席和陈云在北戴河。


北戴河,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

公元前215年,一队浩浩荡荡的人马,簇拥着千古第一帝秦始皇,来到这里祭海、求仙。此后,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也曾来此观海并留下不朽诗篇。“天开图画”两千年,记述着北戴河的历史变迁。

如今,北戴河与美国的戴维营、俄罗斯的索契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夏都”——国家领导人度假胜地。

走进位于渤海之滨的“夏都”,打开一部新中国领导人与北戴河的经典故事书……


戴河自北向南流淌,汇入渤海,北段为北戴河,南段为南戴河。尤其在北戴河段,这里海岸线长达22.5公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每年最高气温超过30℃的天数,平均只有7.6天。如今,北戴河是河北秦皇岛市下辖的一个区,距离北京不到300公里。优良的气候条件、便捷的地理位置,使北戴河成为避暑的好地方。每年夏季,一些重要的会议都会在此召开。


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住得最久。一日,他在海边与一名警卫员聊起了涨潮退潮、暖流、寒流。“世界大洋中有两条重要的暖流。一条是墨西哥湾暖流,再一条就是台湾暖流。”说到这里,他突然一顿,久久地遥望大海,抬起一只手指向远方:“台湾,我们还没有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一直是毛泽东当年在北戴河着重考虑的问题——那一年,朝鲜南北分裂已成定局,日内瓦会议的结局又是越南的南北划界,美国更试图纠集其他国家一起将台海两岸的分裂局面固定化。于是,当年9月3日和22日,解放军两次以猛烈急促的火力炮击国民党控制的金门,规模虽然有限,却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嚣张气焰,同时巧妙地把台湾问题突出地提到全世界面前,表明了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

1958年夏初,黎巴嫩人民起义,反对本国亲美政府。7月中,美英两国出兵中东,以武力干涉阿拉伯国家内部事务。当年的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决定对金门实施大规模炮击,认为此举既可牵制美军,支持阿拉伯人民的斗争,又可惩罚国民党军,并摸清美国对新中国的战略意图。

8月21日,毛泽东在1号楼召开了一个小范围的军事会议。炮击金门作战前线总指挥、福建军区政委叶飞在回忆录中这样记载了他去北戴河汇报时的情况:“我一见到主席,就详细汇报了炮击金门的准备情况。彭(德怀)老总、林彪也参加了,总参作战部长王尚荣也在座。地图没有挂在墙上,而是摊在地毯上。毛主席一面听我汇报,一面看地图,精神非常集中。汇报完了,他突然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你用这么多的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那时,美国顾问一直配备到国民党部队的营一级。我回答说:‘那是打得到的!’听我这么一说,主席考虑了十几分钟,又问:‘能不能不打到美国人?’我回答得很干脆:‘主席,那是无法避免的!’主席听后,再也不问其他问题,也不作什么指示,就宣布休会。这是主席要进一步考虑问题了。”

次日,军事会议继续召开。毛泽东首先讲话:“炮击金门,是我们的内政问题,美国人无权干涉。炮击的目的一是对国民党的惩罚,二是要告诉美国人解放台湾是我们的既定目标,至于何时解放台湾和采取什么方式,主动权在我们手里,无需别人来指手画脚……”会议决定,仍按计划于8月23日对金门国民党守军实施大规模炮击。

时任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的石一宸曾回忆说,23日17时30分,我军按毛泽东下达的命令开炮。对金门岛的大规模炮击持续了85分钟,共发射炮弹3万余发,摧毁了金门岛上6个炮兵阵地和有线通讯网,使金门岛的指挥中断。随后,福建前线指挥所又根据中央军委预定的封锁金门的计划,对金门从陆海空三方面实行全面封锁。

随后的日子里,毛泽东一直在北戴河听汇报、下指示,掌握着对金门炮战的一切动向。8月下旬,北戴河的水已经有些冷了,但炮击金门的这几天里,他往往是思考出一个对策便下海搏击一番,然后冲洗一下,穿着睡衣就召集参与指挥的人开会,研究下一步的打法。

除了炮击金门,建国初期还有不少与经济相关的决策也是在北戴河作出的,如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全国实行人民公社化、大炼钢铁……

上世纪50年代,中央为何选择在夏季去北戴河办公?

北京的夏天十分闷热,当时别说空调,连风扇这样的降温设备也少有,加上第一代国家领导人中南方人居多,毛主席也尤其喜欢在水边的感觉。而从环境、路途等方面考虑,北戴河海滨沙子质量好,海滩平缓,鲨鱼少,距离北京又比较近,各方面条件都很理想。

另外,解放后,不少原国民党达官显贵和外国驻华人员在北戴河留下了一栋栋空别墅,堪称华北地区最大的海边避暑建筑群。这些设施是现成的,领导人去避暑不用劳民伤财重新建设。

北戴河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夏都”的?

最初,是因为毛主席特别喜欢在夏季到北戴河办公,一去就不想走。为方便工作,大家也都跟着去。北戴河于是聚集了大批中国领导人和相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1954年,为保障领导人正常办公,中央成立了北戴河暑期工作委员会,下设暑期工作办公室,为中央机关服务。中央办公厅警卫局也专门组成了暑期警卫、服务班子,奔赴北戴河展开工作。时间一长,北戴河便成为中国夏季的政治中心。

可以说,我党的不少重大决策都是在北戴河制定的,许多影响到当时国内外局势的重大事件也都发生在这里,或在这里拉开序幕。如1962年,正是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拉开了中苏全面论战的序幕。又如1971年,林彪、叶群就是从北戴河中直疗养院原96号楼出逃,最终走上了不归路……北戴河由此同钓鱼台、人民大会堂等地方一样,因事关国家大事而变得十分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9

标签:北戴河   金门   渤海   暖流   台湾   美国人   运筹帷幄   美国   岸边   国民党   夏季   主席   会议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