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讲史七十载,孙女接棒卢沟桥“守桥人”
△ 郑然在北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示范活动之丰台区“凡人微光筑文明”主题活动上,以《一个人,一座桥,一辈子》为主题进行宣讲。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抗战。如今,卢沟桥的望柱上日军留下的弹痕犹在,在这座见证中华民族沧桑变化的桥上,时常能瞧见一个身着蓝色背心为游客义务讲解历史的身影,她就是“卢沟桥事变”亲历者、抗战史“义务讲解员”、“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北京榜样”荣誉获得者郑福来的孙女——郑然。生于卢沟桥畔、长于宛平的郑然,在北京市丰台区宛平街道沸城社区担任宣传工作。2024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当天,郑然接过爷爷郑福来的接力棒,成为新一代“守桥人”。在郑然的记忆里,爷爷总是戴着一顶旧草帽,不惧风吹日晒地走在桥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免费讲解那段抗战往事,这一讲就是70多年。年幼的郑然总是紧紧跟在爷爷身边,和游客们一起聆听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卢沟桥事变后,年幼的爷爷和小伙伴们佯装在大王庙附近玩耍,实则暗中记录日军动向,为八路军传递情报;乡亲们机智地挖掘地道,从被日军强占的大王庙里夺回救命粮食。故事里那些栩栩如生的细节,紧张刺激的情节,都深深镌刻在郑然记忆深处。一年盛夏,烈日灼人。郑福来的高血压犯了,本就瘦弱的身体更显疲惫。就在这时候,一群大学生慕名而来,想亲耳聆听老人讲讲当年的故事。郑然心疼地拉着爷爷的衣角,劝他在阴凉的家中讲述,可郑福来眼里却闪烁着不容置疑的目光:“那可不行,只有站在这片土地上、站在这座桥上,才能让历史活起来,让听众感同身受。”于是,他不顾劝阻,坚定地站在了桥头。2024年4月8日,93岁的郑福来最后一次站在桥上讲述抗战历史,他说:“我啊,是土生土长的卢沟桥人。我经常到桥上给年轻人讲发生在这里的抗战故事,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是想让年轻人了解、记住这段历史,知道我们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更是要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当时,郑福来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上桥需要他人搀扶,只能靠随身携带的尿袋来维持正常的体力活动,郑然和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曾经对爷爷的做法也有过不理解,70年的讲述值得吗?爷爷每一次的坚守,我仿佛都看到了他与那段历史融为一体,与那座桥融为一体。能够上桥为大家讲一讲那段历史,是爷爷一辈子的使命,比什么都重要,我也从中明白了历史传承的意义。”郑然感叹道。郑福来生前总是嘱咐郑然:“以后我不在了,你们要把发生在这里的抗战故事讲下去。”说着给她拿来一摞厚厚的读书笔记:“瞧瞧,爷爷也一直在学习,咱们就得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把历史讲清楚,这是咱共产党人的责任啊!”在郑然的记忆里,爷爷每天清晨都会戴着老花镜,认真地读书看报,坚持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在为年轻人讲述历史时,他从来不只是简单地复述往事,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当代思想结合。他常念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正是这种古今交融的讲述方式,让每个听众都能从历史中获得新的感悟。郑然也将爷爷视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聆听着爷爷的教诲,接过了传承“讲述红色精神”的接力棒,加入“宛然以平”红色宣讲志愿服务队中。为了更好地把这段历史讲好,郑然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开始研究爷爷留下的珍贵笔记,组织居民参加“卢沟桥的传说”故事会,并作为志愿者走上桥头,学着爷爷的样子,给来往的游客和学生讲述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郑然的孩子们时常问她:“妈妈,你为什么总是加班?你工作那么忙吗?”她会告诉孩子们:“妈妈在做义务志愿者,就像太姥爷一样,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孩子们则坚定地告诉她:“妈妈,那我长大了,也要像您、像太姥爷一样。”“家国情怀,爱国精神的传承首先要从家庭开始。就像我的爷爷当年给我讲述抗战故事那样,这些饱含家国情怀的讲述,让我深受触动,如今我也能将这些故事继续讲给我的孩子听。这种代代相传的过程,正是家风传承的最好体现。”郑然强调说,“良好的家风培育,是回馈社会、报效国家的基础。当我们秉持良善之心,将家庭责任与国家使命融合,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时,就能看到它的现实意义。从家庭到社会,从个人到国家,这种精神的传递就像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条河流中的一滴水,既承载着前人的精神,又滋养着后人的成长。只有先种下精神的种子,才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收获丰硕的果实。”如今的卢沟桥,晓月湖波光粼粼,城内街古色古香。在一次次宣讲中,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郑然坚信,爷爷“不能让历史重演”的嘱托,早已化作种子,在新一代人的心田里悄然生根。编后:
人民有信仰 国家有力量
从祖辈“跑日本”避战火的阴影到烈士陵园青少年胸戴小白花对抗战先烈的纪念,从卢沟桥上祖孙两代人的守望到见证国产动画电影全球票房的崛起,两篇文章的记述,三代人的心路和选择,让我们看到:广大人民群众一直在自觉地传承红色基因,信仰的力量始终在血与火的抗争、破旧与立新的奋斗之间薪火相传。信仰从不是空中楼阁,它诞生于历史的血泪浇灌,根植于代际间的主动传承。我们看到,在这片国土上很多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中国家庭,没有忘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自觉地将家国、个人的命运统一在一起,将祖辈的痛苦记忆转化为个人的强国行动——这样的不肯忘却、这样的主动传承,想必是对先烈的最好告慰,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深层意义。如当年御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一样,今日,抗战精神的弘扬、强国建设的磅礴伟力同样要靠人民群众的自觉传承来汇聚。
记者:杨岚 贺春兰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
更新时间:2025-07-09
标签:历史 卢沟桥 接棒 孙女 爷爷 故事 精神 国家 丰台区 日军 红色 游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所有内容加载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