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电视剧里哪一个观音菩萨最深入人心,还得是《西游记》里的观音菩萨,一些迷信的老人看到扮演观音菩萨的左大玢,就情不自禁地下跪大喊:“观音菩萨保佑!”
这都是因为《西游记》太火,左大玢演得太好了。
当然作为万千人的“偶像”,左大玢实际上也是个人,也有自己的偶像,他就是毛主席。
左大玢的艺术之路,始于 11 岁的一次偶然。
1954 年,湖南湘剧训练班来长沙招生,她跟着表姐去看热闹,结果被老师一眼相中:“这丫头眼睛有神,是块唱戏的料。”
从此,这个出身书香门第的小姑娘,开始了每天凌晨 5 点压腿、吊嗓的苦日子。
1956年,左大玢和训练班的小演员们跟着田汉到北京去汇报演出,一听要到怀仁堂给毛主席表演,她们就激动得不行。
然而到了北京后,左大玢没有被选中表演,她就和小演员们偷偷躲在帷幕后面瞄着台下的观众,一看到毛主席就欢欣雀跃。
演出结束了,她们争先恐后地去坐毛主席坐过的位子,想着能和“偶像”距离更近一些。
左大玢没有想到,3年后她竟然能给毛主席表演,甚至和毛主席近距离交谈。
1959 年,16 岁的左大玢已是湖南省湘剧院的台柱子。她主演的《生死牌》轰动三湘,连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都专程来拍摄戏曲电影。
那一年,她在舞台上塑造的王玉环,既有大家闺秀的端庄,又有舍生取义的刚烈,每场演出都让观众泪水涟涟。
有位老观众连续看了 17 场,逢人就说:“这姑娘把魂都唱进戏里了。”
一个秋夜,湖南长沙的交际处灯火通明。16 岁的湘剧演员左大玢站在后台,手心里全是汗。
她刚演完《生死牌》里的王玉环,正准备卸妆回家,突然有人悄悄告诉她:“毛主席在台下看戏,一会舞会他可能会来。”
小姑娘瞬间愣住了 —— 三年前她曾在北京远远见过毛主席一面,没想到这次能离得这么近。
那天的舞会,左大玢穿着浅蓝色碎花衬衫,局促地坐在角落。她不会跳舞,只能看着舞池里旋转的人群发呆。
这时,摄影师侯波走过来,笑着问:“你是今天演王玉环的演员吧?毛主席很喜欢你的戏,一会陪他跳支舞吧。”
左大玢脑袋嗡的一声,结结巴巴地说:“我…… 我不会跳。” 侯波转身叫来毛主席的卫士封耀松:“你教她,很快就能学会。”
在封卫士的指导下,左大玢笨拙地踩着舞步。她的目光始终盯着地板,生怕踩到毛主席的脚。
一曲终了,小姑娘后背全湿了,毛主席却笑着说:“跳舞也是体育锻炼嘛,光站着可不行。”
就这样,这段跨越年龄的 “忘年交”,在舞步交错间悄然萌芽。
1959 年的那次接见后,左大玢成了毛主席湖南行的 “常客”。
每次主席回长沙,总要问问:“那个演王玉环的细妹子来了没?” 有一次,左大玢在地方演出,主席听说后特意推迟行程,等她回来唱了一段《断桥》才肯离开。
最有趣的是两人关于姓氏的 “斗嘴”。1959 年在中南海,毛主席笑着问她:“你为什么姓左,不姓右啊?”
左大玢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爸爸姓左,我当然姓左。”
主席又问:“那左宗棠是你什么人?”
小姑娘懵了:“左宗棠是谁?”
主席哈哈大笑,左大玢临走前,毛主席还对她说:“你回去查查字典,你名字的‘玢’是多音字,有‘bin’和‘fen’两种读法。”
左大玢回家一查,果然如此,从此对主席的博学佩服得五体投地。
1960 年代初的一次舞会上,左大玢看到主席茶杯里的茶叶根根竖立,好奇地问:“这是什么茶?”
主席说:“君山毛尖,好茶啊。” 小姑娘眨眨眼:“我口渴了,能喝您的茶吗?”
主席爽快地递过杯子:“喝吧,我们喝一杯。”
喝完茶,左大玢又拉住主席的手,数他手上的 “簸箕” 和 “箩”,孩子气的举动逗得主席开怀大笑。
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却在左大玢心中种下了深深的敬意。
她至今珍藏着主席抽剩的半支烟,那是 1962 年她劝主席少抽烟时留下的。
主席当时笑着说:‘你这个细妹子,管得还挺宽。’” 左大玢回忆起往事,眼中泛起泪光。
也是因为毛主席,左大玢被杨洁导演赏识,成就了后来家喻户晓的“观音菩萨”。
1976年,毛主席的身体情况已经很差,嘴里念叨着“想看湘剧”,于是有关部门就安排杨洁导演排演传统湘剧,并且制成录像带送到北京去。
杨洁导演找到湘剧院的演员们开始排演,左大玢是其中之一,扮演的就是观音菩萨。
一看到左大玢的扮相十分传神,杨洁感叹道:“有机会我一定请你演观音菩萨的戏!”
当时左大玢只道是场面话,没想到后来央视筹拍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时,杨洁导演真邀请了左大玢。
当时杨洁导演正在为《西游记》选观音菩萨的演员,偶然看到湘剧《追鱼记》里左大玢扮演的观音,当场拍板:“就是她了!”
39 岁的左大玢赶到北京试妆,化妆师王希钟刚给她戴上金冠,就惊呼:“这简直是菩萨下凡!”
试妆照传到杨洁手里,导演连说三个 “定了”—— 不用试戏,这个角色非她莫属。
拍摄过程远比想象艰难。戏曲舞台上的表演讲究夸张灵动,而电视剧需要收敛含蓄。
左大玢每天对着镜子练习 “收眼神”,从早到晚盯着香头练定力。为了模仿观音的手势,她跑遍全国 30 多座寺庙,对着菩萨塑像一画就是几个小时。
有次在峨眉山拍戏,原本阴雨绵绵的天气,等她扮上妆出场,竟突然放晴。剧组司机开玩笑说:“这是菩萨显灵了。”
如今 82 岁的左大玢,早已从舞台退居幕后。但她培育的湘剧幼苗正在茁壮成长:她的学生孙峰、袁野等青年演员,已能独当一面。
她参与指导的 “名家传戏” 工程,让《拜月记》《琵琶记》等经典剧目重新焕发生机。
2018 年,她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时,动情地说:“湘剧是我的根,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把它传下去。”
从 13 岁在帷幕后偷看毛主席,到成为全国观众心中的 “观音菩萨”,左大玢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传奇。
她用 70 多年的艺术生涯证明:真正的经典,经得起时间的淬炼;真正的艺术家,永远怀着对艺术的敬畏和对人民的深情。
正如她在《西游记》里那句台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这既是观音菩萨的慈悲,也是左大玢对艺术的誓言。
参考信息:
新湖南:艺苑风采丨“观世音”与毛泽东的忘年交
更新时间:2025-08-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