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去兴趣班上课时,跟一位宝妈聊天,过程中她不经意间抱怨说:
“我家孩子其实挺努力的,作业认真,课外题刷了厚厚一摞,可每次考试成绩出来,还不如隔壁家那个天天在外面疯玩的孩子!”
“我是又着急又纳闷,都这么用功了,怎么就是考不过人家天天玩的人?”
这位妈妈的问题,其实反映出了当今许多家长的担忧和焦虑。
我们怀疑自己教育方法有问题,担心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害怕自己没办法给予足够的支持……
于是,就像是上了发条一样,拼命督促孩子努力,一门心思让孩子赶超那个看起来学得毫不费力的人,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鸡娃”。
我家孩子班上就有这么一个娃,平时特别爱玩,也很活跃,表面上看似不怎么用功的样子。
一次公开课上,我算是见识了他上课的模样:目光专注,思维活跃,能跟随老师的讲解飞速运转,并积极响应。
这孩子的家长也曾分享过,他们家娃放学回家,只用很少时间就能完成作业。
而他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只顾着玩,晚上常常一个人窝在沙发上看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再看看咱自家娃:我们只知他在书桌前花了多少时间,写了多少页题,却很少留意他心里在想什么。
也许,他只是机械地完成作业,或者边写边担心写不完被骂、考不好被批评……
焦虑的情绪,让他没办法全身心投入学习。所以你眼中的努力,可能只是低效的重复而已!
心理学上有个“情绪智力理论”,它告诉我们,情绪对学习和认知有着重要影响。
当孩子处于焦虑、紧张状态时,大脑会自动切换到“生存模式”,就像电脑开启节能模式一样,学习效率会大打折扣。
而那些看起来轻松自在的孩子,他们没有这些心理负担,学习对他们来说就像一场探险,能全身心地投入,效率自然更高。
如今很多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就陷入了“对抗式教育”的怪圈!
我们不再关心孩子是否对学习感兴趣,也不管他在学习中是什么体验,而是把注意力都放在了他能不能超过别人上。
孩子好不容易考了个自己满意的成绩,你不先表扬他的努力,而是皱着眉头问:“怎么考这么点儿?人家那XX又比你多几分。”
我有个同事,她家孩子从小就特别喜欢画画,每次拿起画笔,就像变了一个人,专注又快乐。
可同事觉得画画耽误学习,不能带来好成绩,于是给孩子报了各种补习班,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孩子一开始还会反抗,可慢慢地,就仿佛成了“提线木偶”,愈发沉默寡言,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
——这就是对抗式教育,它像一把钝刀,会一点点消耗孩子内心的能量,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研究发现,孩子长时间处于压力和焦虑状态,大脑中杏仁核会变得异常活跃,并向身体发出“危险信号”,让身体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
此时,大脑会优先处理与生存的信息,而学习、思考等高级认知功能就会被抑制。
所以,对抗式教育,看似是为孩子好,实际上却是阻碍孩子成长最大的绊脚石!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生长节奏和方式。你越是想通过外力的对抗去改变他,就越容易使他受伤!
我认识一位妈妈,她家孩子学习成绩一般,但对天文特别感兴趣。
只是这位妈妈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逼着孩子把更多时间花在学习课本知识上,而是鼓励孩子去探索天文世界。
她给孩子买了天文望远镜,带孩子去天文馆参观,还支持孩子参加天文兴趣小组。
在妈妈的引导下,孩子不仅在天文学方面有了很多收获,还渐渐把对天文的热爱,转化成学习动力,其它学科的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放下那些外在的比较和对抗,把目光从别人家孩子身上收回来,关注自己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就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和尊重时,他们就会更有自信,更有动力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家长朋友们,当你再次因为孩子没考好而焦虑时,不妨先停下来,问问自己3个问题:
教育不是一场你追我赶的竞赛,让我们一起放下焦虑,放下比较,用陪伴和接纳,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天空。
最好的教育,从来都不是用成绩来衡量的,而是看孩子是否能成为一个快乐和充实的人,你觉得呢?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