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夜,灯明寄相思 简言

写一段祈愿符,点一盏平安灯,让牵挂有处可栖,让思念有迹可循,让后人有凉可乘。

——题记

今天是2025年9月6日,农历七月十五日,也就是中元节,也是老百姓说的鬼节。传说这一天阎王会给已经仙逝的人放假,让他们回家看看亲人。所以,儿孙们都会上坟给先辈送纸钱,或者晚上在家摆上祭品,好让他们在那边过上好日子,以寄托哀思。

儿子一句“今天晚上能不能熬夜”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中元节晚上的情景……

那年我8岁,暮色刚漫过老巷的檐角,奶奶就搬出了那张褪了色的木桌,在院中的老槐树下摆开。一盘刚蒸好的糖糕冒着热气,旁边是爷爷生前最爱的茉莉花茶,还有三双擦得锃亮的旧瓷碗——那是给太爷爷、太奶奶和爷爷的。

“慢点摆,别碰倒了烛台。”奶奶一边絮叨,一边用洋火(火柴)点燃线香和蜡烛,烟雾袅袅升起,缠绕着槐树叶的影子,在暮色里晕开淡淡的暖。爸爸蹲在一旁烧纸钱,我怕“鬼”,就蹲在父亲身旁,一步也不敢离开。这些纸钱可不是市面上卖的那种,虽然有现成的可以买,但是,奶奶却用黄草纸一张张裁好、折成元宝的,并跟我们说,“老辈人说,只有自己折的,先人才收得到。”

当今,国家倡议文明祭祀,不再点明火河灯了。一盏盏莲花形状的河灯,是用环保纸糊的,烛芯是小小的电子灯。

“记得你爷爷以前总说,七月半的河灯,是给走夜路的人照方向的。”奶奶摸了摸我的头,眼神望向远处的小河,那里已经有点点“星光”亮起,是邻居们陆续放下的河灯,顺着水流漂向夜色深处。 河灯载着惦念漂向星河,今晚的风,一定能把思念带给远方的人。

没有恐怖的传说,没有诡异的氛围,只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借着香烛的光,说起那些关于先人的细碎往事:太奶奶织的布有多结实,多好看,爷爷年轻时,如何骑着自行车送奶奶去赶集,回娘家的趣事,还有我从小就调皮,被太爷爷举在肩头摘槐花的模样,以及尿了爷爷一脖子。

纸灰被晚风卷着飘向空中,奶奶轻声说:“你们看,这是先人们听见咱们说话了呢。”河灯在远处连成一串,像一条温柔的光带,把思念牵向了远方。原来中元节从不是什么“鬼节”,而是活着的人,借着一盏灯、一炷香、几句家常,告诉那些离开的人:我们还记得你,我们过得很好,也盼着你在那边安稳如常。

夜渐深,槐树下的供品还冒着余温,河灯的光慢慢融进了月色里。这一夜的温柔,是刻在骨子里的牵挂,也是代代相传的、关于“记得”的仪式。

中元节至,摆上一碟生前爱吃的点心,原来“团圆”从不分阴阳,只是换了种方式相见。愿逝者安,生者宁。记得添件衣裳,也替远方的人,多吃一口热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9

标签:美文   元夜   奶奶   中元节   爷爷   纸钱   槐树   远方   思念   晚上   生前   洋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