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25年7月6日,日本德仁天皇携皇后雅子抵达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开启为期八天的国事访问。这是日本天皇历史上首次踏足蒙古国土,蒙方以最高规格接待,总统呼日勒苏赫夫妇亲自迎接。
访问行程中,天皇夫妇专程前往乌兰巴托郊外的日军战俘纪念碑献花,悼念二战末期在蒙古劳改营死亡的1700余名日本关东军士兵。
与此同时,他们还将出席蒙古传统盛会“那达慕大会”开幕式,与民众共饮马奶酒。
为何选择在二战结束80周年的敏感时刻? 为何特意祭拜曾在中国东北实施“三光政策”的关东军士兵?这场跨越八十年的“扫墓之旅”背后,暗藏怎样的地缘棋局?
德仁天皇在行前记者会上的发言耐人寻味:“今年是战争结束80周年,我们绝不能忘记人们的痛苦与悲伤。”这句话为访问定下基调,却将焦点锁定在日本的“战争受害”上。
7月8日上午,车队驶向乌兰巴托南郊的日军战俘纪念碑。白色花圈被郑重安放,碑文镌刻着 “纪念违背自身意愿死于异国他乡之人” ,却对这批战俘的真实身份——曾在中国东北实施“三光政策”的日本关东军成员——只字不提。
历史在这里被精心裁剪,侵略者的罪行隐没于“异乡亡魂”的悲情叙事中。
1945年8月,苏联红军横扫中国东北,近60万日军投降,其中约1.4万人被押往蒙古劳改营。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这些曾经的侵略者被迫修建乌兰巴托的国家剧院、国立大学和政府大楼。
日方统计约1700人死于劳役,德仁称之为“客死他乡的悲剧”,却回避他们作为侵略者的历史原罪。
这种选择性记忆并非偶然。德仁即位后密集访问二战相关地点:从硫磺岛日军陵园到冲绳战役旧址,再到广岛原爆遗址,其“反思”始终围绕日本自身伤亡。通过将战俘塑造成“战争受害者”,日本正悄然重构其二战历史叙事,对冲侵略责任。
耐人寻味的是访问时间点的选择。7月6日恰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前一天,这场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选择这个节点祭拜关东军战俘,不啻为对受害国历史记忆的二次伤害。
天皇专机掠过蒙古草原时,东京的战略棋局已悄然展开。蒙古总统府悬挂的 “第三邻国”战略地图,正被日本视为突破东北亚困局的跳板。
经济渗透率先发力。蒙古地下埋藏着120万吨稀土资源,占全球储量近20%,日本企业早已虎视眈眈。
2024年底,日本政府将蒙古列为“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支援对象国”,承诺提供无偿军事援助。这些“非致命装备”部署在中俄边境,实则是日本情报网络的延伸。
军事布局同步推进。6月初,日本自卫队与蒙古军队在肯特山举行联合演习,地点距中国边境仅80公里。
与此同时,日本“出云号”航母编队穿越宫古海峡,南北军事呼应形成对华钳形态势。这种布局与东海、南海动作形成战略呼应,暴露出日本借俄乌冲突空档期突破战后秩序的野心。
文化渗透更为隐蔽。访问行程特意安排参观采用日式教育的“新蒙古学园”,天皇强调“促进青年交流”绝非客套。当蒙古青年为日本动漫欢呼时,历史伤痕正被流行文化悄然覆盖。
日本发明的 “相扑外交”早已见效——2006年蒙古总理访日为蒙古籍横纲朝青龙颁奖时,蒙媒直言:“因历史问题被中韩孤立,日本只能拉拢蒙古。”
更深层的目标直指中俄关系。日本通过“第三邻国”战略,试图在中俄之间构建“缓冲带”。蒙古虽70%煤炭出口日本,却仍需依赖中国二连浩特铁路运煤。
这种“经济日本化、交通中国化”的矛盾,正是日本试图放大的地缘裂缝。对俄罗斯而言,蒙古与西伯利亚铁路的地缘联系可能成为日本在南千岛群岛问题上施压的筹码。
乌兰巴托街头,抗议标语“别为日本得罪中俄”悄然出现。这声来自民间的警醒,折射出蒙古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困境。
夹在中俄之间的内陆国蒙古,90%外贸需经中俄口岸转运。2016年因外交风波导致口岸关闭的教训仍历历在目——当时物价飞涨,经济几近崩溃。普通民众的切肤之痛,让决策层不得不在日蒙亲近与中俄关系间走钢丝。
现实利益驱使蒙古左右逢源。一边接受日本30亿美元煤矿投资,一边加紧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一边允许天皇祭拜争议纪念碑,一边向中国保证“传统友谊不变”。
这种骑墙外交暴露了小国的生存智慧与无奈。
中国的应对展现战略定力。在7月7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只淡然提醒 “正视历史是维护和平的前提”。
真正的回应已在经济层面展开——二连浩特口岸跨境铁路正在扩建,蒙古焦煤输华量同比增长23%。经济融合始终是最有力的地缘语言。
俄罗斯则通过能源纽带维系影响力。俄蒙两国在石油管道项目上持续推进合作,确保能源供给的生命线。
面对日本渗透,俄罗斯加强了西伯利亚军区与蒙古的边境联防机制,用军事存在对冲日本的情报布局。
微妙的是蒙古民间的清醒认知。当德仁天皇在胡斯泰国家公园眺望无垠草原时,乌兰巴托市中心的战俘纪念碑前仍有新献的花束。但当地媒体早在2006年就点破玄机:“因历史问题被中韩朝孤立,日本只能拉拢蒙古。”
德仁天皇的专机离开蒙古草原时,乌兰巴托国立大学的砖墙上,日本战俘当年刻下的日文痕迹依然清晰。这些曾被旅行社包装成“悲情打卡地”的刻痕,在80年后的阳光下沉默如谜。
东京的决策者们或许以为,通过祭拜战俘能改写历史叙事;通过稀土投资能撬动地缘格局;通过文化渗透能赢得年轻人心。
但中俄边境口岸川流不息的货运列车,二连浩特扩建的跨境铁路,还有蒙古牧民家中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都在诉说一个朴素的真理:经济血脉的连接,比任何精心设计的历史表演更有力量。
当日本右翼媒体将战俘营渲染为“东方奥斯维辛”时,真正的历史见证者正在老去。
在蒙古肯特山联合军演场飞扬的尘土中,在东京修订《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的会议桌上,军国主义的幽灵仍在游荡。唯有持续的经济繁荣与共同发展,才能让这片历经战火的土地真正远离历史的阴霾。
《史上首次!日本天皇访问蒙古国》——环球时报2025-07-06 22:01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