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费不如刺激收入:剖析“五一”消费狂欢背后的现实困局
五一假期的喧嚣已然落幕,景区人头攒动、商圈灯火通明的热闹场景,似乎印证了消费市场的回暖。节前,“刺激消费”的呼声甚嚣尘上,相关部门精心策划文旅活动、发放消费券,舆论场也掀起了鼓励消费的热潮。然而,当热度褪去,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本质问题:消费真的需要被“刺激”吗?或许,大众真正缺的不是消费的冲动,而是支撑消费的底气——人民币。
消费本质上是收入的函数,而非政策的“提线木偶”。试想,若囊中羞涩,即便商家促销力度再大、景区活动再诱人,消费者也只能望而却步。有稳定收入的人群,无需外界鼓动,自然会在生活改善、品质提升的需求驱动下主动消费;而收入微薄、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群体,即便面对铺天盖地的消费刺激,也会因担忧房贷、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选择捂紧钱包。以消费券为例,看似能激发短期购买力,实则只是提前透支需求,难以形成可持续的消费增长,更像是一场“纸面繁荣”。
当前,大众收入增长乏力的困境亟待破解。一方面,经济增速换挡期,就业市场压力增大,部分行业减员、拖薪、降薪甚至断薪现象频发,直接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缩水;另一方面,物价上涨、房价高企进一步压缩了居民的消费空间。在这种背景下,单纯刺激消费无异于“本末倒置”。只有让民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提升工资性收入、拓宽基层大众收入渠道,才能从根本上释放消费潜力。应该鼓励企业逐步提高基层员工收入、合理推动市场健康发展、放开底层大众小微作坊类经营渠道、增加人们劳动收益等举措,给家庭无业群体可以灵活创业、自立自强的机会,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别净是会议上的纸上谈兵,没有真正让百姓看到一点实实在在的收入。
刺激收入,应当成为职能部门的核心工作导向。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助力企业发展壮大,从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员工薪酬;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扶持力度,稳定民营经济,夯实就业“蓄水池”。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负担,降低预防性储蓄,让民众敢于消费。
此外,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高收入就业岗位的增加,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鼓励大众创业,家庭作坊式治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社会稳定发展模式,不应该封锁、甚至打击,应该准许家庭创收、自救,那才是“共同富裕”的有效源泉。
“缺的不是刺激,缺的是人民币”,老百姓直白的话语,道出了消费市场的深层痛点。当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与其在刺激消费的表面功夫上大做文章,不如将资源和精力聚焦于提升居民收入。唯有让民众手中有钱、心中有底,才能真正激活消费市场的内生动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课题,值得政策层面深入思考与切实行动。(钢铁悍马/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