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2021年爆雷至今已经四年了,许家印从2023年被抓之后,一年多的时间仍旧在押,不知何时才能尘埃落定。
亏损八千亿,恒大爆雷事件暴露了房地产行业的真相——高杠杆带来高收益,但承担高风险的,只有我们普通消费者。
恒大2021年就开始显示出了资金流问题,而许家印预知到恒大如今的结局的时间,恐怕要更早。
2020年八月,央行和住建部联合颁布了房地产“三条红线政策”,给全国房地产商的脖子上,都套上了一根锁链。
“三条红线政策”总体来说,就是为了一件事:遏制房地产商疯狂“加杠杆”的行为,避免房地产市场“泡沫”,稳定房价。
但是对已经处在疯狂加杠杆,难以自行控制的恒大来说,这三条红线政策不但不是好消息,反而是引发雪崩的最后一片雪花。
这也是房地产行业普遍存在的危机,几乎所有大型民营房地产企业都在过去数年甚至数十年间,不约而同的采用了同一种经营方式——借鸡生蛋。
金融行业称其为“杠杆”,通常外行人听的云里雾里,但解释起来也很简单。
假设一个房地产商手里有一千万,开发一个楼盘需要的成本也是一千万,正常的思维应该是一次开发一个,赚了钱再去开发第二个。
可是真正的房地产商,他们普遍会选择去贷款。
自有一千万,贷一千万甚至两千万,那么就可以超出他们本身拥有的实力,短期实现原本两倍甚至三倍的收益。
那建了这么多房子,有那么多人买吗?
房地产商为了迅速回笼资金,就会不遗余力地炒作房地产市场,让原本需求性的市场越来越偏向投资性。
而随着投资的人越来越多,真正买来住的消费者越来越少,房子的成交价格远高于实际价格,这就形成了“泡沫”。
等到有一天,投资者纷纷发现房子越来越难出手,就会开始选择降价甚至赔本抛售。
这种现象一旦一传十十传百,大部分投资者都开始抛售,而房子又怎么都卖不出去时,就意味着“泡沫”破裂,房地产市场崩盘。
“泡沫”破裂显然是房地产商疯狂加杠杆所能带来的最坏可能结果,而三条红线政策,虽然使得不少房地产龙头民营企业纷纷垮台,但却把损失遏制在还能接受的范围内。
最起码大部分房产消费者的权益,还有人来兜底,不会让泡沫真正破裂,消费者求助无门。
许家印既然早知道他即将面对的结局,为什么不逃呢?
原因很简单——他欠债太多,反而占据了上风。
银行为了收回他这巨额的借款,非但不会逼他还钱,反而会想尽办法帮助他——这是许家印最开始的想法。
所以他一度积极自救,只可惜他估错了风向,这一次,上面宁可承担巨大的损失,也要重启房地产市场。
而彻底清盘这几家龙头企业,肃清风气,或许也是重启市场的计划中的一步。
其实许家印自己虽然没想着要跑,但是他却早早地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都送到了国外。
2021年,许家印在预见了恒大可能面临的落寞结局后,便跟老婆丁玉梅签署了离婚协议,把洛杉矶和伦敦各一套豪宅,香港三套洋房,3架私人飞机,一艘豪华游艇,以及两辆劳斯莱斯幻影等归到了丁玉梅名下,另有存款若干。
这些都在2024年伦敦法院冻结的丁玉梅全球财产名单上,而据说他的子女,现在仍旧享受着许家印为他们花了23亿美金设立的信托基金。
许家印这一举动算得上聪明,但是香港法院却并不吃这一套,他们认为许家印离婚时间点非常敏感,而且在公布这一消息之前,许家印还隐瞒了两年。
2021年办了手续,2023年才公布,虽然说他这个级别的企业家为了保护公司股价,暂不公布也是正常现象。
但是要说他就是为了转移财产,“技术性离婚”,也并非说不过去。
恒大给国家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虽然是民营企业,但是恒大如果轻易倒台,会有无数普通老百姓跟着遭殃。
尤其是买了期房还没交付的消费者,恒大如果突然宣布破产,他们数年甚至半辈子攒的钱就全都打了水漂。
所以为了他们,恒大这个烂摊子也得被接手过去,让所有曾经差点烂尾的项目重新复工,这期间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总要尽力向相关责任人追讨到底。
而且许家印身上问题不小,现在看来除了最有可能被判的非法集资罪之外,也可能涉嫌职务侵占、抽逃资金、行贿、洗钱等等。
但是现在大部分都是凭空猜测,仅仅是根据他这个行业来猜测,并没有真凭实据。
但许家印已经被拘留调查了一年多,至今仍未有确切消息,只能说明问题确实十分复杂。
许家印在恒大爆雷之前,也称得上是个风云人物了。
17岁高中毕业后,许家印因为当时环境的限制,只能在家里务农,期间挖过大粪,当过大队自保员,开过拖拉机。
本以为一辈子就要这样过下去了,没想到两年后,高考恢复,许家印欣喜若狂地参加了高考。
但是时间太仓促,许家印第一次高考落榜,他复习了一年重新高考,成功考上了武汉钢铁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武汉科技大学。
毕业后他在舞阳钢铁厂当了几年车间主任,为了给员工谋福利,他帮合作单位切割钢板赚外快,虽然自己一分钱都没拿,结果还是被迫离职。
没了铁饭碗,却正赶上下海潮,许家印揣着两万块钱去了深圳。
在中达集团工作了几年之后,许家印发现自己的能力已经远超自己的工资,但老板却不肯给他涨薪,于是他一气之下离职,并买下了自己曾经一手开辟的广州鹏达公司合资的广州天帝。
这就是恒大的前身,在许家印接手后,恒大迅速发展,短短两年的时间,就成为了广州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排名第七的大公司。
要知道当时的广州,绝对是全国经济前列的城市,当年广州排名第七的含金量,绝不是现在能比的。
2004年许家印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推出品牌+规模并行的路线,不仅在广州要打响名气,更要让全国都知道恒大的名字。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许家印开始疯狂加杠杆,为了抢占二三线城市的土地,他给恒大掏出了120多亿的巨型窟窿,换来的,是恒大的土地储备量整整增长了9倍之多。
原本在他的计划里,恒大很快就要上市,估值1200多亿港币,完全足够他填窟窿。
但是没想到,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恒大上市计划搁浅,房地产也进入寒冬,120亿的窟窿如果填不上,恒大恐怕就要完了。
许家印心里虽然慌,但是他也给自己准备了PLAN B,那就是融资。
只要成功融资度过眼前的危机,他知道,寒冬一定会过去的。
于是他连着三个月陪大佬打牌,因为牌品好,得到了大佬们的认可,成功融资5.06亿美金,挺过了这段寒冬。
2009年上半年,市场回暖,恒大半年就销售了100亿,许家印的春天也正式到来。
2009年,许家印通过运作成功在香港敲钟,让他一举成为大陆首富,此后的恒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矿泉水、足球俱乐部甚至娱乐圈、互联网金融、医美、保险等等恒大都开始涉足,但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旧是房地产企业。
市场虽然能够自我调节,但是不代表不需要监管。
房地产市场发展至今,有太多的漏洞亟待弥补,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房地产行业最容易出现的“泡沫”问题。
许家印曾经靠着利用规则漏洞,玩“高空走钢丝”的游戏,自己捞得盆满钵满,但是却无形中在拿消费者的利益当筹码。
任何把别人的利益当垫脚石,给自己争取利益的行为,都是在给自己的未来埋隐患。
如果所谓“资本”真能一路踩着老百姓的血肉“割韭菜”,那么又置法律于何地?
恒大的坍塌告诉我们一件事:无论在强大的“资本”,只要赚的是不义之财,总有被制裁的一天。
法律、规则总在不断完善,钻空子能钻得了一时,钻不了一世,就像许家印,即便他“技术性离婚”想给妻儿保住财产,不也没能成功吗?
参考资料:
解密许家印:开过拖拉机掏过粪 婚姻被赞模范——南都周刊
中国恒大:公司及公司控股股东许家印成为被执行人——新京报
更新时间:2025-04-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