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商飞研制的C919干线商用飞机,成功完成首飞,并在2022年顺利交付国内航司运营,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终于实现。
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大型喷气式客机的研制,甚至成为继美、苏、法之后,第4个能自主研制大型客机的国家。
1970年,我国启动“708工程”,目标便是研制我国首款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并将研制任务交给上海飞机制造厂。
当时,在国家技术和人才配合下,耗费数亿元资金,终于在1980年9月完成首架运-10的试制,并随后进行试飞首飞。
但是,到1985年,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却因为“经费不足”戛然而止,运10生产线被拆除,研发团队解散,技术图纸销毁殆尽,这也让中国的大飞机梦推迟了30年以上。
那么,耗费数亿元的运10大飞机,为何会突然失败退场呢?这背后究竟是经济还是技术问题,或者还有难言之隐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国人的第一代大飞机—运10!
首先,运10诞生于特殊时期,最初是研制出国访问的专机,以轰6为研发蓝本,后来又逆向仿制波音707飞机,运10基本设计才得以定型。
随后,在运10总设计师马凤山的指挥下,由上海飞机制造厂牵头,来自全国数百个单位的科研人员,一同参与国产大飞机—运10的研制工程。
当时,运10的机体原材料几乎实现纯国产,机载设备附件国产化率也比较高,甚至还依靠运10研发了涡扇8—发动机。
后来,运10先后7次飞抵飞出拉萨,成为全球首架成功飞越青藏高原的民用大飞机,甚至比波音707还出色。
运10首飞之后,令西方国家大惊失色,认为中国已不再是落后国家,美国也逐渐放宽对中国的客机出口。
但是,运10却很快从神坛跌入谷底,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岁月里。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由于经费问题,导致运10后续研发难以继续,第2架运10首飞后(搭配JT3D发动机),上海飞机制造厂便向上级写信,要求给予经费支持。
后来,上海市相关部门,又向国家计委做工作报告,希望完成第3架运10的研制,上海可以独立承担一半经费。
此后,运10大飞机的研制工作基本终止!
当时,许多航空专家们对于运10项目,还是表示研制工作不要停,特别是好不容易建立的人才队伍、技术储备、研究成果一定不要丢。
目前,关于运10项目终止的主流解释,便是经费不足,但是依然有着不少质疑和争议。
首先,运10飞机号称国产,但是诸如惯性导航仪和发动机,仍然无法完全实现国产。
特别是发动机,在运10首飞时,同时期研制的涡扇-8发动机的漏油问题,无法妥善解决,国产的LC4高强铝合金性能不佳,安全寿命无法有效保障。
说实话,这对于进行商业飞行的运10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
同时,因为中国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航空发动机的自给,只能依靠进口波音707的航发配件组装运10,这就导致运10采购成本偏高,难以被国内民航消化。
后来,到1984年中旬,运10试飞仅完成数百个小时,也达不到民航局适航标准,民航部门也担心运10的运输可靠性,所以依然选择从购买经过市场验证的波音客机。
其实,当时国内的经济基础,不能负担运10后期的巨额费用,倘若继续研制运10,会严重影响运8和运7的研制。
运10(预警机版本),完成风洞试验
同时,美国为了争取国内民用航空市场,在国产大飞机运10还没有成熟定型时,麦道便以技术合作为由,想和我国合作组装MD-82客机。
麦道客机生产线
后来,MD-82客机便在运10工厂里建造,运10的生产线也被迫进行了部分拆除,没有完成的3号试验机也被搁置一旁。
从此以后,好像所有人都忘记了运10曾经的辉煌,甚至连至今的C919都难以复制!
从1985年到1994年,MD-82客机总共生产35架。虽然说两者是合作,但是麦道并没有将核心技术进行转让,零部件直接运到上海,上海飞机制造厂只负责组装。
1990年,上海航空工业和麦道签约40架MD-90生产合同,并答应提供图纸和原材料,我方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员、资金和设备力量。
好景不长,麦道被波音公司收购,波音上台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停产MD-90系列(当时和波音旗下机型有生产冲突),技术资料也被打包带走,生产线只好暂停。
在干线客机研制失利后,我方又和空客进行支线客机合作,但是空客却索要天价技术转让费,甚至每次技术会面,还要单独美元收费。
说实话,这对于当时外汇储备匮乏的我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经济压力,合作最终也难以顺利进行。
在和麦道、空客合作都宣告失败后,我们绕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自主研制大飞机的阶段。
总体而言,按照当时国内经济情况和航空工业实力,下马运10项目,其实也是一种不得已的“最佳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运10其实是商业飞机,不是和核武器一样,造出来就万事大吉了。
首先,商业飞机要考虑足够的安全性能,没有足够的试飞时长和距离,无法达到商业适航标准,就根本无法进入市场。
再说,商业飞机要具备性价比才有市场订单,按照我国当时的经济能力,不可能再掏钱补贴运10,多把钱放在军用领域。
运8
当时,运10的技术难点就在于发动机,而发动机又是整机最贵,却又是最能靠规模降成本的地方,波音依靠全球市场能做到,但是运10无法做到。
说白了,我国在当时根本不具备这种标准工业实力,就拿比商用飞机技术低的民用汽车而言,国产汽车井喷式发展,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以前都是合资和进口的天下!
所以,在当时我国工业生产落后的情况下,购买成熟的美国波音飞机,下马运10就是“明智之举”。
但是,运10下马,不应将团队解散,技术图纸和生产线也应保留,这种与之相悖的操作,导致中国不仅失去了运10飞机,更失去了整条配套产业链和客机技术平台!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