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刘国梁!” 日本横滨男队输球后,这句在球迷群体中不断回响的感叹,实则藏着对国乒管理层两种鲜明风格的直观对照。刘国梁那种时刻在线的 “在场感”,与王励勤身上若隐若现的 “距离感”,正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这支队伍的气质。
在笔者眼中,这种差异绝非简单的个人行事风格之别,更深层次地折射出顶尖体育管理中,“掌舵者” 角色所应具备的核心要义究竟是什么。
刘国梁在任时,最鲜明的标签是 “永远在场”。决赛遇外协,他从不是西装革履坐在贵宾席的管理者,而是穿着运动服蹲在场边的 “临场指挥官”。笔者清晰记得,某次世乒赛男单决赛,中国选手被对手逼至绝境,刘国梁递水时附耳一句 “他比你更怕输”,瞬间让选手紧绷的肩膀松弛下来。这种 “技术指导 + 心理按摩” 的双重作用,让队伍总有 “天塌下来有人扛” 的底气。他的管理哲学里,“跟一线” 是铁律。
而王励勤担任乒协主席后,呈现出的是另一种管理图景。横滨男队输球后,公众既没看到他出现在混采区复盘,也没听到他对队员的公开鼓励。当然,笔者并非苛责管理者必须事事亲为,但在关键战役的节点,这种 “缺席感” 难免让人心慌。
笔者注意到,王励勤的公开亮相多在官方活动或赛前动员,鲜少像刘国梁那样深入训练细节。比如他不会像刘国梁那样,在选手低谷时带着去吃顿火锅聊心事,也不会在战术争议时拍板 “就按这个打,输了我担着”。这种 “距离感” 或许源于对 “制度化管理” 的追求,却在无形中弱化了管理层与队伍的情感联结。
面对 “群狼围攻” 的格局,两种风格的效果差异愈发明显
刘国梁时代,他能从日本选手的一次技改中嗅到危机,提前调整针对性训练;能在张继科与马龙的 “双子星之争” 中找到平衡点,让良性竞争转化为团队合力。这种 “预见性” 与 “调和力”,恰恰是当前国乒最需要的。之所以国乒在横滨失利,很大原因是王励勤管理的团队更倾向于 “流程内解决”,缺乏那种 “破局者” 的魄力。
更核心的区别,在于对 “精神传承” 的理解
刘国梁常说 “国乒的魂不是金牌,是不服输”,他会带着年轻队员看老队员的比赛录像,讲容国团 “人生能有几回搏” 的故事,让精神力量融入日常。
而如今的管理层,似乎更侧重技术数据与积分排名,鲜少提及这些 “看不见的软实力”。当然,笔者并非否定制度化管理的价值,只是国乒这样的王牌之师,既需要精密的 “制度齿轮”,更需要能让齿轮转动的 “精神润滑剂”。
球迷想念刘国梁,但并不是否定王励勤的努力,而是怀念那种 “无论输赢,队伍总有股劲儿” 的状态。国乒的管理或许需要从 “制度化” 向 “制度化 + 人性化” 兼容,既保留规范运作的框架,又找回那种 “在场感” 与 “担当感”。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