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强硬施压的套路不管用,就又换了种套路。当地时间10月15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话里有话,抛出一句意味深长的暗示:中国如果愿意在稀土出口上“松口”,那美国或许可以考虑“缓一缓”关税。
看起来像是抛出橄榄枝,其实更像是在下套。中国没惯着,外交部给出了明确回应,意思很直接。
稀土成了这场博弈的焦点,而这一次,连美国自己的一些媒体也看不下去了,开始把矛头对准自家总统特朗普,认为他才是把中美关系搅得一团糟的始作俑者。
贝森特这番话一出,外界立马炸了锅。美方的意思很明确:中国要是愿意把稀土继续卖给美国,美国就考虑在关税上缓一缓。
这种话实际上却是带着不少压迫意味的,问题是,中方立场也很清楚,稀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出口怎么管、怎么配额,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是为了针对谁,也不接受谁来指手画脚。
至于所谓的“关税换资源”,中国显然不打算接这个招。
美国这边的操作也不新鲜,一边不断在科技、贸易、金融上对中国下手,一边又试图用某些利益“引诱”中国让步,说到底就是想让中国在谈判桌上先低头。
但道理很简单,既然你一直在限制我、封锁我,还想让我主动配合你,这种逻辑未免太自我了。
从整个节奏看,美方的做法更像是在打心理战。他们知道,在新能源、军工、高科技领域,稀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掌控力确实有分量。
于是美国就想着借助这个点,来做文章,但中国不吃这一套。
其实这也暴露了美方的一个老毛病——总是想把谈判变成一种单方面施压的手段,总觉得只要自己气势足,对方就会让步。
但现实早已变了,中国有自己的底线,也有自己的节奏。稀土的问题,不可能靠一句话就解决。
这场风波刚起不久,美国国内的声音也变了味。向来习惯站在政府一边的主流媒体,这一次出奇地直接,把矛头对准了特朗普。
美媒CNN非常直接地发文批评特朗普,称是特朗普施压中国,才让双方的状态如此紧张。
他们的逻辑也不复杂:现在中美谈不拢,是因为谈判的基础早就被之前的政策破坏掉了。
从时间上看,中美之间其实不止一次尝试坐下来谈谈,特别是在贸易、科技这些领域,双方都释放过积极信号。
但每每到了关键时刻,总有一些美国政策或者突发动作,把好不容易搭起来的桥一把火烧了。而这些“突发”的背后,往往都能看到特朗普团队的影子。
此前中美刚刚在关税问题上取得点进展,马上美方又出台新规限制中国企业获取高端芯片,这种操作,不是在谈判,是在搅局。
所以,美媒这次也不留情面,直接点名批评特朗普,说他把外交当成做生意,靠威胁和交易来推进政策,结果反而让谈判一次次破裂。
换句话说,现在的局面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一步步积累出来的“后遗症”。
而且,美国国内的企业很清楚,这种“打打谈谈”的策略,最后吃亏的往往是自己。不少企业已经表达过对关税政策的不满,认为这条路不仅没带来预期效果,反而拖累了自己的生产链和成本。
从整体来看,特朗普留下的问题已经不是“是否谈得拢”,而是“还剩多少可以谈”。在这种背景下,贝森特再想用稀土换关税,无非是试图修补裂缝,但现实是,基础已经被掏空了。
面对美方的连番操作,中国这次的回应可以说是既有分寸,也有力道,根据局势一步步调整策略。
10月1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方的立场一以贯之,清清楚楚。倒是美方一边要谈,一边威胁恐吓加征高额关税、出台新的限制措施,这不是与中方打交道的正确之道。
其实早在去年,中国就已经开始对一些关键资源的出口加强管控,比如镓和锗这些材料,都是高科技产业绕不开的原材料。
这些措施不是为了对谁“动手”,而是出于对自身供应链安全的考虑。到了今年,中国又对稀土配额做出调整,显示出在资源政策上的主动权和节奏感。
同时,中国并没有把稀土当成所谓的“武器”来对抗,而是坚持一个基本逻辑:资源是国家的,怎么用、怎么出口,要根据自身利益来判断。
美方要是真想“换”,那也得拿出诚意,而不是一边谈判,一边继续搞封锁。
在外交上,中国主动通过多边机制提出申诉,或者联合其他国家推动更公平的贸易规则。这种做法,也说明中国更希望通过规则而不是权力来解决问题。
而在国际舆论上,不少国家和机构已经看到,美方的单边措施对全球供应链带来的冲击远超过对中国的影响。
贝森特的“稀土换关税”说法,听上去像是在找台阶下,其实更像是一次试探。他想看看,中国是不是还愿意在高压之下做出让步。但从结果来看,这招没有奏效。
中国的回应很明确,合作可以,但前提是对等和尊重。你不能一边打压,一边谈合作,也不能要求别人拿出资源,自己却不愿放下制裁。这种“你必须让步,我才考虑谈”的思维,只会让局势更僵。
而美国的问题,远不止一次谈判破裂那么简单。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它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和不安,已经影响到它的一系列政策判断。
从科技、贸易,到人才、投资,美国越来越多地把中国视为“威胁”,而不是“伙伴”。这种心态下,任何谈判都难以真正推进。
中国这边并没有被打乱节奏,反而在这场拉锯战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底气和空间。从产业自主,到多边合作,再到外交发声,中国展现的是一种更成熟、更理性的态度。
这场关于稀土的争议,说到底不是一场简单的贸易谈判,而是一场关于信任、规则和未来方向的较量。
美国想用临时性的让利换中国的资源配合,但中国更看重的是可持续发展和战略安全。
贝森特的话,虽然表面上是在谈合作,但背后仍然带着旧有的思维——把中国视为可以谈判压制的对象,而不是平等的对手。
中国这次的回应是一次清晰的立场表达,合作的大门是开的,但前提不可能是被动退让。中方不怕谈,更不会被吓倒。
美国如果继续走单边主义的老路,只会让自己在全球产业链和规则体系中越走越孤立。
世界在变,过去那种靠施压就能换来让步的做法已经失效。
在这个新的博弈格局中,谁能坚持理性、稳住战略,谁就有可能赢得未来。而这一次,中国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参考信息:
美财长声称:如果中国停止实施新管制,可以再休战3个月以上…——观察者网2025-10-16 14:36
CNN:中美当前的紧张局势本可避免,罪魁祸首是特朗普政府扩大“实体清单”——观察者网2025-10-15 17:44:56
外交部:中方对稀土出口管制目的是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北青网2025-10-15 18:01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