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
星巴克最近干了件震动行业的大事,把中国业务60%的股权卖给了博裕资本,对方掏了40亿美元。
双方要成立合资公司,星巴克自己只留40%股权,同时继续握着品牌和知识产权。
他们还定了个挺激进的目标,要把门店数量从现在的8000家左右,慢慢做到2万家。

这消息一出来,不少人都挺意外。
曾经的咖啡界“顶流”,怎么突然就愿意把中国市场的主导权交出去了?其实往深了想,这步棋看着被动,背后全是星巴克的无奈。
早几年星巴克在中国多风光啊,不管是核心商圈还是写字楼,门店一开就有人排队。
但现在不一样了,瑞幸、库迪这些本土品牌追得特别紧,还有Manner、MStand这些精品咖啡品牌分流客户。

星巴克的市场份额掉了不少,以前能占近一半,现在只剩不到两成。
为了稳住局面,星巴克也没少努力。
推出过茶咖这类创新饮品,还搞过系统性降价,平均每款降了5块,最低的卖到23块左右,明显是想吸引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数字化方面也没落下,2018年就推出了“专星送”外卖服务,今年还全面接入了京东外卖。

门店场景也在拓展,搞了“星子自习室”,甚至把店开到了敦煌、九寨沟这些景区,想把“第三空间”的概念延伸到更多地方。
后来新CEO倪睿安上任,大家还以为星巴克能翻盘。
这位新掌门之前在其他品牌做得不错,上任当天星巴克股票就大涨,市场对他期待很高。
他也推出了“回归星巴克”的复兴行动,精简了大概三分之一的菜单,优化了点单系统和餐具这些细节,想强化核心体验。

本来想这些操作能扭转局面,但后来发现,效果其实挺有限。
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不是靠这些小修小补就能解决的。
星巴克的核心问题,其实是跨国企业的通病:决策链太长,对本土市场的反应太慢。
本土品牌今天发现一个消费趋势,可能下个月就能推出对应产品,门店选址也能灵活调整。

但星巴克要层层上报,等总部批准下来,机会早就错过了。
个人觉得,星巴克之前的所有努力,都没戳中要害。
降价虽然能吸引一些客户,但牺牲了利润;拓展外卖和新场景,又没能形成独特优势。
反观瑞幸,靠数字化运营和快速拓店,门店数量已经冲到2.7万家,库迪也有1.4万家,都把星巴克远远甩在了身后。

下沉市场的布局更是星巴克的短板,现在三四线城市的咖啡消费增长特别快,但星巴克在这些地方的门店占比一直不高。
不是不想去,而是没资源没渠道,想拿到优质铺位都难。
这种情况下,找一家有本土资源的资本合作,就成了最直接的选择。
星巴克选博裕资本,也不是随便挑的。

一方面是博裕的出价最高,另一方面是看中了它在零售和消费赛道的资源和经验。
博裕投资过不少明星企业,像阿里巴巴、网易云音乐、极兔速递,还有蜜雪冰城。
尤其是蜜雪冰城,博裕深度参与了它的下沉市场供应链搭建和万店扩张,这正是星巴克当下最需要的能力。
其实星巴克这波操作,早就有现成的成功案例,就是麦当劳。

2017年的时候,麦当劳也面临类似的问题,于是把中国业务80%的股权卖给了中信资本和凯雷投资。
当时很多人也不看好,但后来的结果证明,这步棋走对了。
中信资本帮麦当劳解决了本土化的核心难题,借助中信的政府资源和商业地产关系,麦当劳在三四线城市的拓店速度大大加快,优质铺位拿到手软。
本土团队主导后,决策效率也高了很多,新品研发周期从原来的18个月缩短到6个月,还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比如2020年的时候,中国团队迅速扩大外卖范围,让外卖销售额占比大幅提升。
现在麦当劳中国的门店已经超过7000家,营收增速是全球最快的。
2023年,麦当劳还以18亿美元的价格赎回了部分股权,溢价率接近250%,足以看出这次合作的成功。
星巴克找博裕,显然是想复制麦当劳的路径。

博裕和中信资本有不少相似之处,在地产资源和政府渠道方面都很有优势。
而且博裕在数字化和消费洞察上也有积累,投资过快手、网易云音乐,懂中国消费者的社交习惯和流量玩法,这些都能帮星巴克补上短板。
不过话说回来,星巴克面临的情况比当年的麦当劳更复杂。
现在的咖啡市场竞争更激烈,本土品牌不仅规模大,还擅长价格战和营销。

星巴克要冲到2万家门店,肯定要加快拓店速度,可能会推出小店模式,简化装修降低成本,甚至开放特许经营。
但怎么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保住“第三空间”的品牌调性,这是个不小的挑战。
另外,博裕作为资本公司,肯定更看重短期财务回报。
星巴克二十多年才开了8000家店,这个速度显然满足不了博裕的期待。

双方在决策主导权上会不会有分歧,能不能平衡规模扩张和品牌品质,都是未来要面对的问题。
星巴克的这次“联姻”,是困境中的必然选择,也是一次彻底的本土化改革。
博裕的资源确实能帮星巴克解决很多实际问题,麦当劳的成功也证明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
但星巴克能不能真正“再次伟大”,光靠资本还不够。
它需要真正放下跨国企业的架子,让本土团队有更多话语权,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在巩固中高端市场优势的同时,也要接地气,推出更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产品和服务。
它能不能复制麦当劳的成功,赶超瑞幸这些本土品牌,咱们只能拭目以待。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