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子今年上初中,家里每天都在上演“手机争夺战”。
为了能让儿子合理使用手机,我们精心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手机使用规则:
在什么时候时间内使用;每天使用多长时间;如果超时了怎么办;手机不用时放在哪里;在非手机使用时段需要用手机查资料怎么处理;等等。
本以为有了这些规则,就能解决手机带来的问题,可现实却狠狠打了我们的脸。
晚上9点,到了规定的时间,我走到儿子房间门口,敲门说:“该把手机交回来了。”
儿子头也不抬地盯着手机屏幕,手指还在飞快地操作,嘴里不情不愿的嘟囔:“等会儿,这把游戏马上结束,再给我5分钟,求你了,老妈!”
我耐着性子等了 10 分钟,他还是没有要交手机的意思,我忍不住提高了音量:“都过去 10 分钟了,你怎么还在玩?说好的时间你怎么就不遵守呢?” 儿子这才不情愿地抬起头,脸上满是委屈:“我这把马上就赢了,差一点点就结束了!”
更让人气愤的是,有时候他说要用手机查学习资料,结果我进去送水果时,却发现他在刷短视频。
看到儿子一次次打破规则,我忍不住用指责的语气说:“跟你说了多少遍要遵守规则,你怎么就是记不住?一点自制力都没有!”
老公在一旁也附和道:“规则制定出来就是要严格遵守的,既然超时了,那明天就别想用手机了!”
儿子一听,瞬间炸了锅:“我今天白天一整天都没碰手机,就晚上多看了十几分钟,凭什么就扣我明天的时间?你们太不讲理了!再不让我玩,我就不上学了!”

就这样,规则不仅没起到作用,反而让孩子开始报复性地使用手机。
他会趁我们不注意,偷偷把手机带进卧室,晚上躲在被窝里玩到凌晨;我们藏起来的手机,他总能想方设法找到;用 APP 锁了手机,他也能找到破解的办法。
家里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亲子关系也跌到了冰点,儿子看到我们就像看到了 “敌人”,眼神里满是戒备,关系跌倒冰点。
而最让我们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因为沉迷手机、对抗父母,儿子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上课的时候,他满脑子都是游戏画面,根本听不进去老师讲课;作业也总是敷衍了事,错误百出;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差,从前十名掉到了班级中下游。

02
看着孩子沉迷手机、熬夜玩游戏、无心学习,我焦虑到睡不着,真担心孩子就这么让手机给毁了!
我痛定思痛,开始学习、咨询和反思,我终于明白,
为孩子制定规则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强制孩子遵守规则,过于在意执行时的细枝末节。
这会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要么阳奉阴违,要么激烈反抗。
首先,强制孩子遵循规定,严重触发了孩子的自主决定权。
青春期孩子的主要特点是希望脱离父母的控制,收回自己的最高决策权。
而我们用粗暴的管控、命令式的语气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规则来做,这无疑是向孩子宣示“我才是掌控者,你需要听我的”。
孩子会产生反抗心理: 你越不让我玩,我越要证明我能做主。
于是,偷玩、撒谎甚至用学业威胁父母,都是常见的手段。

其次,看似秉公处理的方式,只会让孩子对手机越来越有欲望。
心理学上有个“禁果效应”,意思是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想得到它;越是被禁止的行为,人们越想尝试。
孩子一直被规则压制,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内心的渴望得不到满足。
一旦找到机会,比如我们不小心忘记锁手机,他就会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疯狂地玩手机,用这种方式来弥补内心的缺失,寻找属于自己的支配感。
多超了几分钟,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今天一天都没看手机,我做得很好,我多看了几分钟,对自己有积极的心理补偿。

如果过于在意规则执行的细枝末节,实则是被规则绑架了。
我们错误地认为,只要制定了规则,孩子就必须完美地做到,哪怕有一点没做到,就是孩子的错。
可这样的规则,对孩子来说太残酷了,也太不现实了。
规则不是用来遵守的,是用来“参照”的。
孩子需要在规则的框架内,不断地尝试、犯错、调整,这次这一点没做好,下次努力做好那一点,这样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
理解了深层次的原因,我也找到了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真正的手机管理,核心不是“夺权”,而是“赋权”。
我决定转换角度,经过三个步骤的调整,终于成功让儿子蜕变!
03
1、放下包办和控制,重新磨合
发现孩子沉迷手机、无节制打游戏后,我的下意识做法是控制和威胁。
但这不是一场你输我赢,你死我活的战争,而是一个需要亲子双方共同参与、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在这个磨合的过程中,我们会一起讨论规则是否合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比如之前规定每天只能玩 1 小时手机,儿子觉得有时候作业多,写完作业就没多少时间玩了,希望周末能多玩 30 分钟。
我和老公商量后,觉得这个要求合情合理,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通过不断的沟通、试错和调整,我们逐渐找到了彼此都能接受的边界和方式。
磨合的最终目标,是完全放开。
比完美遵守规则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习管理手机的过程。
在大方向上,需要认真,有底线,不让步;在无关“生死”的细枝末节上,有一定的空间。
给孩子有限的自主权,商量决定,让孩子自己安排,并承担自然后果。
这个阶段的核心是“在安全范围内试错”。
虽然这个过程中也有冲突,但我们不再和孩子对抗,而是觉察自己被激起的失控感,处理好自身的内在冲突,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

2、关注状态,不再分秒之间纠缠
之前,我总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关注孩子手机使用时间的分分秒秒上,只要孩子拿起手机,我就开始焦虑,担心他超时;只要看到他没在学习,就忍不住想说教几句。
但这样的微观管理,不仅让我自己身心俱疲,还让孩子对我越来越反感,学习状态也越来越差。
后来我意识到,手机管理的重点应该是关注孩子的整体状态,包括他的情绪、健康、学业等,而不是纠结于屏幕使用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
不相信,也要练习信任,并让孩子有机会体验自己行为的结果,警惕自己大脑中很多个“但是”,干净、利落。
现在,我会把精力放在适当的提醒上,而不是一遍遍的焦虑指责。
儿子玩游戏全神贯注,我会温和的提醒一句:
儿子,还有5分钟就到约定时间了,准备退出吧。
到时间了,会平静地指指钟表说:“时间到了,按约定,现在需要把手机放到客厅充电。”
整个过程中,我尽量避免唠叨或情绪化,不给孩子造成压力。
如果孩子偶尔没做到,或者违反了协定,我也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他沟通时聚焦在具体行为上,而不是否定他的人格。
比如我会说:“我看到你还在看手机,这超过了我们约定的时间,我们需要一起想想下次怎么避免这种情况。”
而不是说:“你怎么总是说话不算数!一点自制力都没有!”
同时,我也开始关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我都会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比如儿子今天主动提前 5 分钟交还了手机,我会笑着说:“儿子,你今天很棒呀,主动提前交还手机了,继续加油!”
在我的改变下,孩子的状态也越来越好。
他的情绪变得更加稳定,不再像以前那样一提到手机就烦躁;学习上也更加专注了,作业完成质量提高了,上课也能认真听讲了;和我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经常会主动跟我分享学校里的趣事。

3、温和而坚定,轻轻地、坚定地把他的手机拿走
孩子的沉迷,是“有限度”的。
让他一天24小时不停歇玩手机,他的精力不允许,耐受力也不允许。
人的本能是,有不适的时候,会自然停下当下的行为。
但如果父母继续不停地干预,看到孩子玩游戏就说别玩了。
孩子为了守住自己的边界,宁愿让自己继续处于不适的状态,并且变本加厉。
此时,不要再用过多的语言刺激他,讲道理,重复规则都是没有用的。
轻轻地、坚定地把他的手机扣向下,或者稳定地、坚定地拿走,让人机分离,这会帮助他缓解身体和心理的难受。
在此之前,你可能会遇到激烈的反抗,记住,他此刻已经很累了。记住,你是轻轻地、稳定地、坚定地。
不管他是发脾气还是耍赖,我都温和但坚定的告诉他,这是咱们都同意的规则,必须遵守。
当他做的好时,我也会毫不犹豫的表达信任和肯定,传递“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的信念。
当我做到有支持、有边界时,儿子的自控能力也提升了。
我发现,当我做到以上几点后,儿子的情绪也很稳定。
大多数时候,他都会及时放下手机。
从熬夜玩游戏,到主动交手机,儿子的变化可谓脱胎换骨。
这一路的斗争和艰辛,也让我深深体会到:
当我们把精力从“如何控制孩子”转向“如何引导孩子”,手机游戏便从亲子战争的导火索,变成培养契约精神、时间管理能力的教具。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