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着自己碎成渣,又亲手拼回来



年轻时总以为,心里得装着座铜墙铁壁的城堡,才能扛住生活的风雨。后来才懂,我们的内心哪是什么城堡,不过是用碎木板、旧麻绳凑起来的小木屋——一阵委屈的风就能吹歪,一场崩溃的雨就能浇透,稍微遇到点难事儿,就塌得稀里哗啦。


我曾在这样的“崩塌”里陷了好几年。


看到同事围在一起说笑,我攥着水杯在旁边站了十分钟,也没敢插一句嘴;好不容易对人敞开心扉,转头就后悔得失眠,反复琢磨“那句话是不是说错了”;遇到有点好感的人,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对方看,可对方稍微冷淡一点,我又立马缩回壳里,连解释都不敢说。


最绝望的不是摔跟头,是明明知道自己在“重复摔倒”——每次都栽在“想靠近又怕受伤”的怪圈里,每次都在“过度讨好后又自我厌恶”里打转,像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眼睁睁看着自己往火坑里跳,却连伸手拉住自己的力气都没有。


转变是从一个周末的下午开始的。那天我没约任何人,窝在沙发里看一本没看完的小说,窗外的阳光刚好落在书页上。看到主角说“我接纳自己所有的笨拙,就像接纳春天会下雨、秋天会落叶”时,我突然就红了眼。


原来我一直都在跟自己较劲:较劲为什么不能像别人一样会说话,较劲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敏感,较劲为什么连“好好爱自己”都做不到。可那天我才发现,我不必非要把小木屋修成城堡,漏风就补块布,倾斜就垫块砖,不完美也没关系。


从那以后,我开始慢慢“重建”自己。


不再逼自己合群,不想参加的聚会就婉拒,省下的时间用来读那些能让我平静的书。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字里,我看到比我更破碎的灵魂也在挣扎;在卡夫卡的故事里,我明白“觉得自己奇怪”根本不是奇怪——原来我的敏感不是缺陷,只是我比别人更能感知生活的温度;我的退缩也不是懦弱,只是我比别人更珍惜自己的真心。


偶尔也会听着喜欢的歌发呆,看着画展里的色彩走神。当旋律裹住心脏,当颜料撞进眼睛,那些说不出口的委屈、理不清的情绪,突然就有了归处——原来不用跟人解释,不用求别人理解,自己跟自己的灵魂对话,也是一种治愈。


后来才懂,重建内心从来不是“把裂缝补成看不见”,而是学会“带着裂缝好好活”。就像日本的金继工艺,用金粉把碎掉的瓷器粘起来,那些裂痕不仅没消失,反而成了最特别的印记。我开始接受自己会紧张、会犯错,接受自己偶尔的小气、偶尔的脆弱——这些不完美,拼在一起才是“我”啊。


现在再回头看,那些让我哭到深夜的崩溃,那些让我觉得“活不下去”的时刻,哪里是什么灾难,不过是生活在帮我“拆旧建新”。旧的认知塌了,才能装下新的想法;脆弱的自我碎了,才能长出更结实的铠甲。


如今我的内心,依然不是什么坚固的城堡,还是那个有点漏风的小木屋。但我给它装了能看见晚霞的窗户,铺了能光着脚走路的地毯,甚至在门口挂了串小风铃——风一吹就响,像在跟我说“你现在这样,就很好”。


偶尔还是会敏感,还是会在人际关系里犯难,但我不再害怕了。因为我知道,就算小木屋再塌一次,我也能捡起草木,一块一块重新搭起来——毕竟,能亲手把自己拼回来的人,从来都不会被生活打垮。


其实成长哪是什么“变得完美”,不过是学会跟自己的不完美握手言和:接受自己会摔倒,也相信自己能站起来;接受生活有风雨,也珍惜风雨后的阳光。就像树要经历虫害才能长得更直,我们也要在摔碎又重建里,才能活成更踏实、更从容的自己。


你看,连春天都会有倒春寒,秋天都会有连绵雨,我们偶尔崩溃、偶尔脆弱,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还能亲手把自己拼起来,就永远都有往前走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美文   手把   城堡   脆弱   敏感   内心   风雨   裂缝   垫块   委屈   秋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