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时节,随着姹紫嫣红逐渐退去,广袤的大地重归宁静,万物悄然进入休养生息的节奏。
“秋收冬藏”,自古便是农事与生活的智慧总结。在物质并不丰裕的古代,人们辛勤劳作一年,终于迎来立冬,也迎来了犒劳自己的时刻。

于是,饺子——这一北方餐桌上的“顶流食物”,便华丽登场了。“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一句流传已久的民谚,道出了饺子在北方人心中的分量,甚至有人将其与过年吃饺子相提并论。
在东北,酸菜饺子堪称一绝,其地位不亚于当地人的豪爽性情。新鲜酸菜切碎后,与肥瘦相间的猪肉相伴,酸爽解腻,口感恰到好处,成为无数东北孩子心中最熟悉的家乡记忆。

而在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的部分地区,鲅鱼饺子则是当仁不让的主角。猪牛羊、鱼虾鲜、萝卜白菜、豆角茄子、莲藕玉米……几乎你能想到的任何食材,都能被包容进那一方小小的饺子皮里,仿佛包下了一整个“食物宇宙”。甚至西瓜皮、麻婆豆腐,也能化身馅料,你敢信吗?(所以,你今天打算吃什么馅的饺子呢?)
其实,饺子是什么馅,或许并不那么重要。更动人的,是那一盏暖黄的灯火,一群围坐的亲朋,是饺子出锅时蒸腾的热气,配上几样小菜、一壶温酒。“饺子就酒,越喝越有”——那份温暖与满足,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

每年立冬,也是中国黄酒之乡——浙江绍兴,开启“冬酿”的季节。拥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绍兴黄酒,据说只在冬季汲取鉴湖之水与精选糯米进行酿制。黄酒有舒筋活血、驱寒暖胃之效,绍兴文人鲁迅曾形容本地老法喝酒须“咪咪嘬嘬”,讲究的正是细品慢饮的意境。
将黄酒温热,酒香四溢,丝丝甜意随热气弥漫。轻啜几口,既暖心又御寒。若再佐以茴香豆或花生,更是风味独具。或许就在那微醺之际,灵感迸发,连“茴”字的写法都能多想出几种!

大闸蟹配黄酒,自是经典搭配。而在江南人家的日常餐桌上,黄酒更赋予花雕醉鸡、醉鹅、糟鱼等菜肴独特的风情。
“南派黄酒看绍兴,北派黄酒看代州”。宋代《酒名记》中曾赞“代州金波又琼酥”,所谓“金波”“琼酥”,指的正是黄酒。相传北宋名将杨业在雁门关迎战辽军前,曾令将士每人饮黄酒一碗,既壮胆魄,又御严寒,最终大获全胜。一碗黄酒,伴随着一代代戍边将士,谱写出一曲曲壮怀激烈的边塞之歌。
代州黄酒色泽金黄,温润如玉,透亮如琥珀。明末清初名医傅山曾以代州黄酒为基础,研制出“头脑”,又名“八珍汤”。此品以羊肉汤、黄酒、酒糟、煨面等熬制成糊状,再配以黄芪、良姜炖煮的羊肉块,佐以藕片与长山药,一碗热气腾腾的“头脑”便完成了。
如今,“头脑”已成为太原人冬日早餐的经典之选。立冬时节,点上一碗,以腌韭菜为引,沿碗边轻吸一口。若能再配二两黄酒、一笼羊肉烧麦,便是地道标准的“头脑”套餐。一餐下肚,药香与酒香在唇齿间萦绕,暖意从胃腹涌向全身,仿佛整个冬天都不再畏惧寒冷。

在潮汕地区,立冬吃甘蔗是一项流传已久的习俗。“立冬食蔗齿不痛”,当地人相信,这一天吃甘蔗不仅能护齿,还有滋补之效,可谓一举两得。《本草纲目》记载:“蔗,脾之果也,其浆甘寒,能泻火热……消渴解酒。”甘蔗最直接的吃法莫过于削皮后直接啃咬,清甜的汁水瞬间充盈口腔,带来一份清凉与甜蜜。
将甘蔗去皮切块,与马蹄、玉米、胡萝卜等同煮,便成了一道经典的广式糖水。天凉时分喝上一碗,甜在口中,暖至心底。若你偏爱荤食,也可加入排骨一同炖煮,你会发现从糖水到汤品,其实转换得如此自然。
此外,将甘蔗切块或榨汁,与粳米同煮成粥,还可加入百合、莲子等食材。煮出的粥品软糯香甜,是冬日里一道简单又滋补的佳品。

而在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立冬时节的主角非糍粑莫属。将浸泡好的糯米蒸熟,放入石臼反复捶打,直至米粒尽化,成为柔韧的糯米团。随后,将其捏、拧、搓成圆溜溜的糍粑,再裹上一层砂糖花生碎,便可享用。刚做好的糍粑细腻软糯,米香淡淡,一口接一口,令人难以停箸。
立冬打糍粑,在当地也被称为“冬福”或“谢冬”,既为庆祝一年的丰收,也寄托着对来年更美好生活的祈愿。
冬日的味道,还藏在烤红薯的甜香里、冰糖葫芦的亮红色泽中,藏在热辣鲜香的火锅沸腾声中,以及那咕嘟咕嘟滚着的羊肉汤里。香气四溢,热气缭绕,每一口,都是对寒冷季节最温暖的回应,都是对生活不变的热爱与期待。
今日立冬,你是否已想好,要以哪一味暖意,迎接这个冬天的开始?
更新时间:2025-11-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