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天,《纽约时报》忽然“改口”,标题赫然写着:“一个属于中国的世纪可能已经到来。”
一时间,全球舆论哗然。
那些曾经声嘶力竭唱衰中国的媒体,如今却开始热情洋溢地称赞中国的科技创新、经济韧性和国际影响力。
风向,真的变了。

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西方还对中国指指点点、冷嘲热讽,如今却忙着研究“中国模式”。
2025年春天,《纽约时报》罕见刊登了一篇题为“一个属于中国的世纪可能已经到来”的长文。
文章开篇写道:“我们的一些参议员该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国家的现实。”
这句话,像一阵风,吹散了长久以来笼罩在西方舆论中的偏见。
就在几年前,这家同样的报纸还在不厌其烦地宣扬“中国经济放缓”“房地产危机”“债务陷阱外交”。
但如今,它改口承认: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
这不是一家媒体的“突发良心发现”,而是一场舆论风向的集体转变。
过去十余年,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形成了一个固定叙事模板:
要么把中国的成就解释为“威权体制的短期红利”,要么将中国的对外合作描绘成“新殖民主义”。

但从2024年下半年起,这套叙事逐渐失效。
《经济学人》在其年终评估中承认:
“中国的经济在经历外部压力后表现出惊人的适应力”,《华尔街日报》则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科技与制造的中心引力”。
更微妙的变化来自欧洲。
《金融时报》《法兰克福汇报》等报纸的报道口径,开始从“防范中国风险”转向“学习中国模式”。
法国《世界报》甚至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令西方预判全面失效”为标题,承认此前的“中国崩溃论”完全站不住脚。
而在这巨大的转变背后,伦敦经济学家罗思义还爆出惊天大瓜:
“西方媒体唱衰中国的声音,一半来自美国金钱植入,一半来自西方人的傲慢。”

这场“风向的变化”,并非突然出现,而是现实推动的结果。
中国并没有刻意去争辩,而是用一连串数据和成果让质疑者无言以对。
2025年,中国的GDP增长目标被定在5%左右——一个被西方媒体称为“稳中见强”的数字。
《华尔街日报》在评论中指出:“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的增长已经是世界经济最可靠的发动机。”
与二十年前不同,中国的增长不再仅依赖投资与出口,而是进入了以消费、创新和绿色产业为主导的新阶段。
新能源、数字经济、高端制造正在取代传统产业成为新支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贡献全球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以上,而这正是西方无法复制的增长模式。

当西方国家为通胀与财政赤字所困时,中国依然保持了宏观稳定和社会韧性。
过去,西方媒体热衷于渲染“科技封锁论”,认为中国无法在核心技术上突破。
然而,现实的发展颠覆了这种叙事。
华为在半导体制造、5G通信上的逆袭让“卡脖子”一词成为历史。
中国企业“比亚迪”取代特斯拉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人工智能领域的“DeepSeek”大模型更被《纽约时报》称为“让硅谷重新审视中国创新的标志”。
在AI、清洁能源、量子计算、航天等领域,中国已全面跻身世界领先阵营。
西方媒体由最初的“质疑”转向“敬畏”,《经济学人》甚至直言:
“中国在技术创新上的广度与速度,让西方经济体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中国并没有选择闭门自强,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科技红利。
从非洲的智慧城市到中亚的数字丝路,中国以技术合作和基础设施援助的方式,改变了全球南方的经济格局。

这种“以共赢取信任”的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转向中国,成为其科技合作的坚定伙伴。
在西方话语体系中,中国的制度长期被误读。
然而事实表明,中国制度的有效性正在被世界重新认识。
疫情后的全球治理对比最为明显:当许多国家陷入政治僵局与社会分裂时,中国的决策体系展现出强大的协调力与执行力。
正如英国《卫报》评论所写:“中国模式的成功不在于制度形式,而在于它的治理效能。”
这句话道出了西方媒体态度转变的核心逻辑——中国的发展不是“体制偶然”,而是“治理必然”。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也从“被动防守”转向“主动引领”。
无论是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倡导和平解决争端,还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互联互通,中国都在构建一种超越传统地缘政治的合作框架。
2024年,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被视为未来国际合作的新模板。
这种“以共识代替对抗”的理念,不仅打破了西方“规则垄断”,也让更多国家看到了国际秩序的新可能。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评价的那样:“中国不是挑战者,而是稳定器。”

而当中国祖国强大时,西方叙事也不再是主流了。
在过去几十年里,国际舆论场几乎被西方媒体垄断。
BBC(英国广播公司)、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等构成了所谓“全球认知体系”的中枢。
而中国长期处于被定义、被诠释的境地——从“中国威胁论”“债务陷阱论”,到“中国崛起将破坏秩序论”,这些论调曾是国际话语体系的“主旋律”。
然而,如今的中国,不再是那个被动回应的对象。
2024年以后,中国叙事的主动权开始显著上升。
这种变化,并非靠口号实现,而是靠实力、成就与自信一点点积累出来的反转。
中国的底气,来自制度的效率、经济的韧性与科技的突破。
这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稳固的“实力金字塔”。
当西方还在自我怀疑时,中国已经悄然进入一个“无需解释的时代”。
世界正在见证——中国的崛起,不是奇迹,而是必然。
参考文献:
风向变了?27国对华态度突然180转弯,美国想拦都拦不住,海峡快讯,2023-03-19
西方媒体态度大转变 中国表现让西方"无话可说",国际先驱导报,2008年05月20日
中国海上新法实施后,英国态度180度大转弯,致电解放军请求合作,海纳新闻,2021-09-14
今天的中国不是他们“预言”的样子,浙江宣传,2025年10月27日
英国学者:西方媒体唱衰中国经济有两方面原因,新华社,2024-03-22
对中国经济“唱衰论”如何被反复证伪,上观新闻,2024-02-21
郑永年:西方唱衰中国经济和“一带一路”,是出于将内部问题,新华社,2023/10/17
国际观察丨和平、发展、进步的中国力量——解读中国全球好感度持续提升,新华社,2025-10-01
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外媒这样说,人民日报,2025-03-10
如何看待美媒越来越多“夸”中国,环球时报,2025-05-23
更新时间:2025-11-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