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天热三伏回,乌鸦喝水嗓子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公历7月4日到来了,此时正值夏至节气尾声,距离小暑节气仅剩3天。而随着小暑的临近,三伏天也就不远了,因为入伏时间往往在小暑期间,为此三伏天的热浪,在小暑时节已见端倪。那么今年的入伏时间在何时?有何特点呢?又是哪天出伏呢?抓紧来看看吧。
#夏日生活打卡季##三伏天时间#
我们都知道,三伏天是一年里最热的时段,通常会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属于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往往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那么三伏天是怎么来的呢?为何叫作“伏”呢?
据悉,“三伏天”的“伏”是指“伏邪”之意,其源自中医理论,特指“六邪”中的暑邪(六邪是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这种邪气在盛夏达到顶峰,因此需通过蛰伏避暑来降低对人体的侵害。
另外,这里的“伏”,还有热的意思,因为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中,人们认为夏至后阳气鼎盛,迫使阴气潜藏地下,形成“伏藏”状态,而这种阴阳力量的消长构成了三伏酷热的气候特质。
而三伏天的时间,往往是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其中,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据《释名》的解释中记载,“伏者何?金气伏藏之日。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说的就就是三伏时间均以庚日计算。此外,三伏天之所以非常炎热,还是源自这个时段,刮的是东南风,而东南风来自海洋,为此空气潮湿,闷热。
俗话说“夏至三庚便入伏”,其中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而今年的夏至节气是在公历6月21日,恰逢干支纪年中的壬午月辛酉日,而之后第一个庚日便是6月30日,庚午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10日,庚辰日;第三个庚日就是公历7月20日,庚寅日,即入伏首日。这样看来,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是在公历7月20日。
入伏时间确定后,中伏时间也就确定了,就是在入伏后10日,也就是7月30日,癸未月庚子日,其持续时间根据夏至到立秋之间的 "庚日"数量决定,这样也就可以看出,今年的中伏时间为10天。
对于末伏而言,立秋后的第一个 "庚日" 是末伏的第一天。这样就可以得出,今年的末伏时间是在公历8月9日,庚戌日,其持续时间也是10天。这样就可以确定,今年的出伏时间为8月19日。具体如下:
初伏:7月20日到7月29日,共计10天
中伏:7月30日到8月8日,共计10天
末伏:8月9日到8月18日,共计10天,出伏时间:8月19日。
对于今年的入伏时间来说,老一辈人认为有些不一般,因为今年的入伏有4个特点,具体如下:
其一,今年的三伏天为“母伏”。
俗话说“公伏凶,母伏爽”,对于入伏而言,民间认为“公伏”意味着未来会很热;而“母伏”未来则会很凉爽。这里的“公伏”和“母伏”是根据入伏时间中农历月份的单双日子确定的。而今年的入伏时间是在农历六月廿六,属于双日子,为此夏季就可能会相对往年要凉爽的多。
其二,今年的三伏天为“晚入伏”。
民谚有云“早入伏雨涟涟,晚入伏旱了田”,意思是说入伏时间早,意味着降雨多,而入伏时间晚则意味着夏季雨水,容易出现干旱。对于入伏时间来说,还有“早晚”之说,就是指夏至到入伏天数:≤25天为早,>25天为晚。而今年夏至到入伏的时间超过了25天,为此就是“晚入伏”。也就意味着夏季雨水少,需要农民朋友做好灌溉准备。
其三,今年的三伏天逢闰六月。
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今年是个闰年,而且属于闰六月。而农历六月原本就是一年里炎热的月份,再加上一个六月,就会让人有“热上加热”的感觉。虽然今年的三伏天时间为30天,但是并不意味着今年的炎热会缩减,而是说今年的炎热延后了,很可能到了秋后再热。
其四,今年的三伏天是“秋包伏”。
不难看出,“秋包伏”是末伏出现在立秋后的现象,因为“伏包秋”是立秋和末伏是同一天。而今年的三伏天正好符合“秋包伏”的特点。对于秋包伏而言,往往意味着炎热程度会持续到秋后,而且很可能秋后比夏季还热,这就会导致“秋老虎”肆虐的情况会出现,需要人们做好防暑准备。
总结,对于今年的三伏天而言,可谓是有很多特殊的地方,这些地方与往年大不同,也预示着今年夏季的气候会出现变化。虽然这些说法都是源自古人留下的传统文化,缺乏科学依据,但是在民间百姓眼里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参考依据,值得大家去了解和学习。
话说,你觉得今年三伏天会很热吗?可以留言,跟大家聊聊,你对三伏天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