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招商工业入主青船公司 青岛船舶产业高端化迎来央企双驱动。
青岛造船业双引擎启动 招商工业与中国船舶共拓高端市场。
央企巨鳄"吞并"山东船厂:中国造船业进入拼爹时代?
招商局山东"双城记":13亿订单背后的产业洗牌。
当青岛造船厂门口的"招商工业"四个大字在晨光中亮起时,码头工人老李盯着手机新闻嘀咕:"这招牌一换,咱造的船能多卖几个零不?"他可能不知道,就在380公里外的威海,四年前被招商局收入麾下的威海金陵船厂(2019年并购),刚刚拿下意大利船东13亿美元的甲醇动力客滚船订单。这场从黄海之滨蔓延的央企并购潮,正在改写中国造船业的竞争规则。
招商局的"造船帝国":从特种船到全产业链的野心
在青岛即墨女岛船舶基地,高达30米的龙门吊正吊装着载重21万吨的散货船分段。这些钢铁巨兽的建造周期已排到2028年,却依然挡不住招商局工业集团的收购脚步。这个拥有150年历史的央企巨头,仅用五年时间就完成对山东两大造船重镇的布局——2019年吞并威海金陵,2024年整合青岛船厂。
这种战略绝非偶然。翻开招商工业的造舰版图:北有威海客滚船基地,南有青岛散货船基地,中间串联着上海邮轮制造中心,恰似围棋布局中的"双飞燕",将环渤海经济圈的关键节点尽数收入囊中。更耐人寻味的是,威海金陵在并购后迅速转型,今年不仅斩获法国达飞集团两艘全电推豪华游轮订单,更与意大利Grimaldi签订9艘甲醇燃料客滚船合同,单船造价飙升至1.44亿美元。这种从"造渔船"到"造游轮"的跃迁,正是央企资本注入带来的质变。
地方国企的困局:订单盛宴下的生存悖论
青岛造船厂曾造出我国首艘万匹马力拖轮,威海金陵的前身更是建造过导弹护卫舰。但这些辉煌在资本面前显得脆弱——当招商局带着200亿授信额度进场时,地方国资的抵抗如同螳臂当车。目前青岛造船厂手持33艘船订单,包括27艘干散货船和6艘6000TEU集装箱船,总运力达338.5万载重吨,却因资金链压力不得不寻求央企庇护。
这种困境在山东并非个例。青岛华通集团旗下还有青岛电站阀门、德铠重工等老牌国企,产品仍停留在除尘设备和船用锅炉等低附加值领域。反观招商工业入主威海金陵后,立即导入智能焊接机器人和数字化管理平台,4亿元打造的国内首个全流程海船智能工厂将于年底投产,生产效率预计提升40%。这种技术代差,让地方船厂在"拼爹时代"难有招架之力。
央地博弈的"暗礁":税收、就业与产业链话语权
在威海金陵的智能车间里,激光切割机正将甲醇燃料客滚船的钢板精确分段。这个号称"每平方米造价超过北上广豪宅"的数字化工厂,背后是招商局雄厚的资金支持。但甜蜜背后藏着隐忧:当企业利润通过合并报表流向香港总部,留在本地的税收还剩多少?青岛某船舶配套商透露:"以前给青船供货能拿30%预付款,现在招商系要求账期延长到180天。"这种供应链话语权的转移,正在重塑整个产业生态。
更值得关注的是战略分工差异。青岛被定位为"标准船型建造基地",主攻21万吨散货船和6000TEU集装箱船;而威海则专注高端客滚船,单船附加值高出5-8倍。这种"北高南低"的布局,暴露出地方在产业规划中的被动性——就像威海金陵更名时去掉"船舶"二字,转型为"工业集团"旗下单元,地方特色正在央企的标准化流程中逐渐消解。
山东制造的突围:要当棋手还是棋子?
面对央企的强势整合,山东省显然在下一盘更大的棋。从省委书记林武亲自会见招商局高层,到青烟威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名单,地方正试图用市场换技术。但这种交换是否等价?当招商工业把青岛21万吨散货船建造技术导入体系,地方能否获得邮轮制造等核心技术转移?答案尚不明朗。
或许江苏的"沙钢模式"值得借鉴——当年民营资本反向收购英国钢铁厂,在央企林立的钢铁行业杀出血路。眼下烟台中集来福士为比亚迪建造7000车位滚装船,威海金陵拿下意大利13亿订单,证明地方船厂完全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关键在于,如何在央企主导的产业链中找到差异化生存空间。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