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美国大加关税,最后怎么收场?

1929年10月,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崩盘像一颗炸弹,炸碎了美国的繁荣幻象。股市暴跌、工厂倒闭、失业潮席卷全美,这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被称为“大萧条”。而就在这场灾难中,美国政府做了一件让世界震惊的事——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从40%直接拉高到59%。一场全球贸易战就此引爆,美国的经济伤口上被撒了一把盐,最终如何收场?

经济危机下的“救命稻草”

1920年代的美国是“咆哮的年代”,汽车、收音机、电灯走进千家万户,华尔街的股票一路疯涨。但表面的繁荣掩盖了致命问题:产能过剩、贫富差距悬殊、股市泡沫堆积。农民们更是苦不堪言——小麦价格从每蒲式耳2美元暴跌到0.3美元,许多农场主被迫用玉米当燃料,因为“烧玉米比卖玉米更划算”。

胡佛总统上任时曾豪言:“让每个家庭锅里都有一只鸡。”但1929年的股灾让承诺成了笑话。为了挽救经济,共和党议员斯姆特和霍利提出了“提高关税保护本土产业”的法案。逻辑很简单:对外国商品加税,美国人就会买国产货,工厂就能复工,工人就有饭吃。1930年6月,这份法案在争议中通过,2000多种进口商品被课以重税,从瑞士手表到加拿大木材无一幸免。

讽刺的是,法案的支持者中包括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他曾在股灾前宣称“股市达到了永久的高原”。而反对者亨利·福特痛骂:“这就是经济自杀!”

球报复:谁也别想好过

美国加税的消息一出,各国瞬间炸锅。加拿大作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直接宣布对美国鸡蛋、汽车、收音机加征30%关税;意大利针对美国汽车征收3倍关税;西班牙甚至用野驴拉车游街,嘲讽“美国货只配用驴运”。最狠的是英国,1932年推出《帝国特惠制》,英联邦国家之间互免关税,却对美国商品加税50%。全球贸易量在3年内暴跌66%,比经济危机本身还惨烈。

德国的反应最耐人寻味。由于还不起一战赔款,又遭遇美国关税壁垒,希特勒趁机鼓吹“自给自足”,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后直接放弃国际贸易,转向军工生产。后来的历史证明,贸易孤立主义成了世界大战的催化剂。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美国的算盘彻底落空。关税保护下,底特律的汽车厂没等来复苏,反而因为海外市场萎缩再度裁员;中西部农民眼睁睁看着加拿大和阿根廷的小麦抢走欧洲订单;纽约港的货轮闲置在码头,船长们自嘲:“现在只运得起海风。”到1932年,美国出口额从54亿美元暴跌到16亿,失业率飙升至25%,满街都是“胡佛村”(贫民窟)和“胡佛毯”(旧报纸)。

胡佛总统成了全民公敌。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说,饭店服务员会问顾客:“您是要咖啡,还是要被胡佛问候?”——因为胡佛的“问候”意味着失业。1933年,罗斯福以“新政”口号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撕毁关税战剧本。

罗斯福的“关税撤退战”

1934年,美国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授权总统与外国谈判降低关税。罗斯福派特使满世界签协议,到1939年,美国与29国达成关税互减,平均税率从59%回落至35%。秘诀就一条:用“合作”代替“对抗”。

但代价是惨重的。大萧条直到二战爆发才真正结束——战争需求拉动了美国工业,而关税战留下的教训被写进教科书:经济学家凯恩斯直言:“关税战没有赢家,只有一起输的疯子。”

历史的回响

100年后的今天,美国关税战的幽灵仍在徘徊。第二任期后特朗普又对我国发动贸易战时,《纽约时报》翻出1930年的老照片,标题是“历史从不重复,但会押韵”。

回看1930年代的闹剧,答案早已清晰:当国与国互相筑墙,墙内的人只会窒息;唯有拆墙铺路,才能走出死胡同。就像1934年罗斯福的幕僚说的那句糙话:“你往邻居家扔大便,最后臭的是整个街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美国   关税   罗斯福   进口商品   经济危机   加拿大   法案   收场   玉米   总统   年前   贸易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