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一眼之前的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的榜单,趋势简直不能更明显:OpenAI 的 ChatGPT 和视频生成应用 Sora,轮番霸占着榜首;紧随其后的是 TikTok、Instagram 这些旨在榨干你每一秒注意力的多巴胺黑洞。显然,在这个时代,消费者似乎只奖励那些能让他们沉迷、或是能替代他们思考的应用。
然而,就在这一片顶级算法的包围中,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Google Play 把年度最佳应用的桂冠,颁给了一个让你断开连接的倒计时工具。
这款名为 Focus Friend 的应用,在过去几个月里悄然席卷了全球。它曾一度在 iOS 总榜上将 ChatGPT 挤在身后,数百万用户心甘情愿地放下手机,只为了这样一个没有任何高深的技术壁垒的软件。

图丨Focus Friend 在 App Store 免费应用榜登顶(来源:App Store)
它既没有用大模型来预测你的需求,也没有用算法来推荐你喜欢的视频。它只有一颗名为 Focus Bean 的小豆子,坐在屏幕中央,你放下手机,它就织毛衣;你拿起手机,它就停工。
Vibe Coding 如火如荼的今天,如此简单的功能似乎根本费不了多大功夫就能实现,但这正是 Hank Green 给硅谷开出的药方。
要理解为什么一颗豆子能击败大模型,我们首先得了解它的创造者 Hank Green。这是一个很难用单一标签定义的人物。他 1980 年出生于阿拉巴马州,拥有生物化学学士学位和环境研究硕士学位,如果按照传统的剧本,他或许会成为一名科学家。但真正让他为人所知的,是他过去近二十年在互联网上建立的庞大数字帝国。

图丨Hank Green(来源:MIT News)
早在 2007 年,YouTube 还处于蛮荒时代时,他与他的哥哥,畅销书《星运里的错》作者 John Green,就发起了一个名为“Brotherhood 2.0”的项目。两兄弟决定用一整年的视频博客代替所有文字交流,这个充满实验性质的项目意外地催生了 Vlogbrothers 频道,如今已拥有超过 360 万死忠订阅者。
从那时起,Hank Green 的职业轨迹就像一张不断扩张的网络,覆盖了互联网内容的每一个角落。他创办了科普频道 SciShow 和教育频道 Crash Course(《速成课程》),后者的视频总播放量超过 20 亿次,几乎每所美国高中都在使用这些教材;2010 年,他敏锐地察觉到创作者经济的萌芽,与哥哥共同创办了 VidCon,这个专注于在线视频创作者的大会后来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同类活动,并在2018年被维亚康姆(Viacom)收购。
除了内容的生产者,他也是基础设施的搭建者。他推出过众筹平台 Subbable,后来被 Patreon 收购并整合;他创办的 DFTBA Records 帮助数十位 YouTube 创作者销售周边产品;他发起的 Project for Awesome 慈善项目已累计筹集超过 1,000 万美元。他甚至在闲暇之余,还写了两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小说。
可以说,Hank Green 是整个互联网历史上最懂得“注意力经济”的人之一。然而,正是这位构建了无数流量入口的注意力大师,最终也成了注意力的受害者。
按照 Hank 自己的说法,作为全职创作者,他每天得花四五个小时写脚本。但在如今这个通知满天飞、短视频像黑洞一样吸走时间的年代,想要在这个充满多巴胺诱惑的屏幕前坐定半小时,简直比登天还难。他在视频里随口问了一句“大家怎么解决分心”,结果收到了两万条带着焦虑味道的回复。这让他意识到,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中年危机,这是一种集体性的现代病。
于是,Focus Friend 诞生了。但它诞生的逻辑,与市面上流行的专注工具截然不同。
此前,该领域最知名的软件是“Forest”。许多人应该对它有所耳闻,Forest 的逻辑很硬核:你种树,敢玩手机树就死给你看。这是一种典型的“厌恶损失”心理学,它假设我们都是需要鞭策的懒人。但 Hank Green 可能更懂人性,或者说,更懂那些已经足够焦虑的现代人。对于很多 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人群,或者仅仅是工作压力巨大的普通人来说,看着一棵树枯死带来的不是动力,而是更深的负罪感和自我厌弃。
Focus Friend 做了一个极其温柔的调整,它把“监工”变成了“搭子”。
当你开启专注模式,那颗小豆子就开始在那儿吭哧吭哧地织袜子、织围巾。如果你中途破功,拿起了手机,豆子不会死,也不会指责你“毁了森林”。它只是停下子手里的活,那双简笔画的眼睛流露出一丝淡淡的遗憾,然后告诉你:“没关系,我们试过了(It's okay, we tried)。”

图丨如果你的专注中断后,小豆子就会流露这种表情(来源:Focus Friend)
但如果你坚持下来了呢?这也是 Focus Friend 让人欲罢不能的地方:它建立了一套极其治愈的“劳动-收获”闭环。
每当你成功完成一个专注时段(哪怕只有 15 分钟),那颗豆子就会开心地举起它刚刚织好的成品,可能是一双厚实的羊毛袜,也可能是一条长长的围巾。
你可以拿着这些“辛苦织来”的袜子去应用里的商店,兑换各种家居装饰:一块波斯地毯、一盏复古台灯、一盆龟背竹,甚至是一个舒适的懒人沙发。你可以一点一点地,把豆子原本空荡荡、冷清清的房间,通过你的专注时间,装修成一个温馨的小窝。
这种机制巧妙地借用了电子宠物的心理学原理:你不是在孤独地忍受枯燥,你是在为你的朋友打工,为它建设家园。正如一位用户所说:“我本来想刷 Reddit 的,但我看了一眼 Mr. Beano(他对豆子的昵称)空荡荡的房间,我觉得我得再工作 25 分钟,给它买那个书架。”

图丨装饰后的房间(来源:Reddit)
别小看这种移情作用。在心理学层面,这直接击中了人类对“陪伴”与“建设”的渴望。这其实就是所谓的“Body Doubling(即时替身/结伴效应)”的数字化版本。它把“克制欲望”这种反人性的行为,转化成了“收集与建设”这种顺人性的游戏,让一款简单的计时器拥有了温度。
按如今流行的产品趋势来看,Focus Friend 简直是反其道而行之。现在的 App 恨不得把 AI塞进每一个像素里,恨不得替你思考、替你决策,甚至替你生活。但 Focus Friend 甚至可以说是一个“MVP(最小可行性产品)”的胜利。它初期只有一个角色,没有什么复杂的任务管理看板,也没有智能推荐算法。它甚至没有广告,Hank Green 坚持认为在一个帮助你专注的 App 里放广告有点道德沦丧。
这种“小而美”的坚持,反而在这个臃肿的软件世界里赢得了一种稀缺的信任感。用户们厌倦了被当作数据矿藏来挖掘,他们愿意为这种诚实买单。在 TikTok 和 Twitter 上,无数人晒出自己豆子织出的袜子,这种自发的社区传播,比任何精准投放的广告都来得有效。
在一堆试图让你 always online 的 App 中,那个让你“离线”的豆子赢了。
这或许是这个时代最值得我们反思的一个隐喻。ChatGPT 和 Sora 代表的是效率,是理性的极致,它们帮我们更快地生成内容、处理信息,承诺帮我们节省时间。但结果呢?我们有了更高效的工具,却变得更忙碌、更焦虑、更无法集中注意力。
Focus Friend 的登顶,某种程度上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反抗。我们用手指投票,选出的不是另一个能让我们变强的超级大脑,而是一个能让我们心安的电子宠物。在 AI 能解决所有智力问题的时代,我们突然发现,最稀缺的资源不再是算力,而是心流;我们最需要的不是一个告诉我们该做什么的 AI 助理,而是一个能坐在屏幕角落,安安静静陪我们度过难熬时光的伙伴。
Hank Green 赢了,不是因为他的技术有多牛,而是因为他看透了这一点:在这个被算法加速到快要散架的世界里,温柔,才是唯一的解药。
参考资料:
1.https://techcrunch.com/2025/11/18/hank-greens-focus-friend-is-google-plays-app-of-the-year/
2.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hank-green-focus-friend-app-adhd-tool-2025-8
运营/排版:何晨龙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