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百年技术瓶颈!中国科学家发明兼具强度、塑性、韧性超高强钢

材料科学领域一个延续百年的技术难题正在被中国科学家破解。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杨上陆团队与国际合作伙伴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材料强化机制——裂纹前端吸收位错现象,成功构建出同时兼具超高强度、塑性和韧性的新型钢材。这一突破性成果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有望终结钢铁材料长期面临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困境。

传统材料科学理论认为,提高钢材强度必然以牺牲塑性和韧性为代价,形成了所谓的"强度-延性"和"强度-韧性"倒置关系。这一物理本质特征限制了高性能结构材料的发展,迫使工程师在设计中不断权衡取舍。然而,由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上海交通大学组成的国际团队通过发现新的微观机制,打破了这一传统认知。

从微观发现到宏观突破

这项研究的核心在于两个关键的微观现象:位错越过马氏体/奥氏体界面现象(DAMAI)和新发现的裂纹前端吸收位错现象(DACF)。这些看似抽象的物理过程实际上决定了材料的宏观性能表现。

马氏体和奥氏体是钢材中的两种重要相结构。奥氏体是高温下形成的面心立方结构相,具有高韧性特征;马氏体则是淬火过程中形成的高强度相。传统观点认为这两种相的性能特征是固定的,但研究团队发现,通过精确控制这两种相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性能的动态调节。

论文第一作者张家志和田佳壮详细阐述了这一机制:在材料形变过程中,奥氏体引发DAMAI效应,位错不断越过界面进入马氏体,导致马氏体"软化"且形变能力提高。同时,运动至奥氏体的位错使奥氏体"硬化",在保持强塑积的基础上显著提升断裂韧性。

更为重要的发现是DACF效应。在断裂过程中,裂纹前端塑性区发生DAMAI效应的同时,相变区出现了异常的DACF效应。具体表现为马氏体中的位错被裂纹前端的高韧性奥氏体持续吸收,显著缓解了马氏体中的应力集中,延缓了裂纹在马氏体中的扩展速度。

工艺创新与成本控制的平衡

Q-P-T超高强钢微观结构图。图片由研究团队提供

面对材料性能提升往往伴随成本上升的行业难题,研究团队采用了"淬火-分配-回火"(Q-P-T)工艺路线。这种相对简化的工艺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复杂的多步锻造或轧制工艺,同时减少了昂贵合金元素的使用。

传统的超高强钢制备通常需要添加大量合金元素来调整基体性能,或通过复杂的工艺来调控位错、晶界或相界等缺陷。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材料性能,但成本问题始终制约着其大规模应用。研究团队开发的新材料主要由贫碳的回火马氏体和稳定的富碳残留奥氏体组成,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制造成本。

这种工艺创新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实验室成果上,更重要的是为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激光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对结构材料提出了"低成本且高性能"的双重要求,传统材料往往难以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新开发的Q-P-T钢材在这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

产业应用前景与技术扩展

这项研究成果的产业应用前景广阔。在航空航天领域,兼具高强度、塑性和韧性的钢材可以用于制造承受复杂载荷的关键部件,在减轻结构重量的同时提高安全性。汽车工业对轻量化高强钢的需求同样迫切,新材料有望在车身结构、安全部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DAMAI和DACF机制的发现为其他材料体系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团队指出,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开发高强韧的马氏体钢以及其他具有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现象的高性能合金。这意味着该技术不仅适用于钢铁材料,还可能扩展到钛合金、镍基合金等其他重要的结构材料体系。

从更广泛的角度看,这项研究体现了材料科学发展的新趋势:从单纯的成分调控转向微观机制的深度理解和精确操控。通过揭示材料内部的物理过程,科学家能够更加精准地设计材料结构,实现性能的协同优化而非简单折衷。

国际合作也是这项研究的重要特色。来自中国、美国和香港的多个研究团队发挥各自优势,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工艺开发等不同环节形成合力。这种跨地域、跨机构的协作模式为解决复杂科学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技术挑战与未来发展

尽管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新材料的产业化仍面临挑战。从实验室样品到大规模生产,需要解决工艺稳定性、质量控制、设备适配等一系列技术问题。特别是如何在大规模生产中精确控制马氏体和奥氏体的相比例和分布,确保DAMAI和DACF效应的稳定发挥,仍需进一步研究。

此外,新材料在不同服役环境下的长期性能表现也需要系统评估。高温、腐蚀、疲劳等条件对材料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影响机制尚需深入研究,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项研究开辟了材料设计的新范式。通过深入理解微观机制,科学家有望设计出更多突破传统性能极限的新材料。随着计算材料学、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基于微观机制的材料设计方法将变得更加高效和精确。

研究团队的发现不仅是材料科学的重要进展,也为中国在先进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增添了新的亮点。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产业化推进,这种新型超高强钢有望在多个关键应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科技   塑性   韧性   瓶颈   强度   中国科学家   技术   高强   奥氏体   材料   微观   性能   马氏体   团队   结构   裂纹   机制   工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