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即命运,法国人因偷懒不生孩子,丢失了自古以来的欧洲霸权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法国丢掉欧洲霸主地位,不是输在战场上,也不是败在外交桌上。

真正让法国沉沦的,是人口。

工业革命轰鸣声中,德国、英国的人口翻倍增长,而法国,停滞了。

一场慢性“自杀”,从不生孩子开始,悄无声息地摧毁了,这个曾经的世界中心。

工业革命冲击

1790年,巴黎的街头挤满了移民、手艺人、失业者。

工厂林立,但生孩子的声音越来越少,工业革命没能让法国人兴奋,只让他们恐慌。

当时流行一句话:“机器能干的,为什么还要生孩子?”

巴黎东区一个工厂主在日记里记下:“未来属于机器,不属于人。”

误判机器替代人力的后果,是生育率直线下滑。

1866年,法国总人口3700万,德国已经接近4000万,且增长速度远超法国,这种差距,在30年后形成了决定性的剪刀差。

高房价成为第二根绳索,巴黎市中心的住宅,1840年均价上涨了70%,普通工人连租间小屋都困难。

一个家庭要养活5个孩子,基本等于宣告破产。

政府没有及时介入,生育奖励政策姗姗来迟,到1880年出台时,法国农村已经空心化,城市中产也开始信奉“少生优生”。

上层担心继承权纷争,中层怕生活水准下降,下层无力养育。

全社会的共识,变成了:“多生是穷人的事。”

启蒙运动的副作用也悄悄发酵。

卢梭、伏尔泰留下的自由主义思想,在19世纪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个人主义。

生孩子,成了一种打断自由的负担。

尤其是女性群体。随着工厂女工比例上升,女性经济独立意识觉醒。

1830年,巴黎女工组织发出宣言:“女人不是生育的机器”,这种声音在欧洲属于绝对先锋,但对人口结构,是灾难。

思想解放提前百年,代价是生育率提前百年崩盘。

到了1900年,法国的生育率已跌到2.5,而同年德国为4.5,英国为4.2。

在欧洲列强疯狂扩张的年代,法国自废武功,亲手削弱了自己的后代。

革命与战争打击

革命,本想拯救法国,却变成了人口的刽子手。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随之而来的是十年的恐怖统治,吉洛廷几乎每天工作,贵族、知识分子大量断头,精英阶层直接被腰斩。

不仅内部流血,外部也兵连祸结,从1792年到1815年,法国几乎没有一年不在打仗。

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动员了14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7%。

1805年奥斯特里茨一役,法国损失超过4万人。

1812年远征俄罗斯,更是史上最惨烈的灾难——60万大军出征,仅5万人回到法国。

战争的屠刀,斩断了一个世代的男人。

农村尤为严重,大量壮丁死于征战,田地荒废,农业生产急剧下降。

留在村里的寡妇们,既缺丈夫也缺希望。

拿破仑失败后,复辟王朝企图重建秩序,但社会焦虑已经深入骨髓。

最大的问题是土地继承,拿破仑民法典规定,子女平分遗产。

一个农民有5个孩子,死后田地被分成5份,再过一代,又被分成25份,小块土地养不起家庭,农民开始有意识地控制生育,甚至干脆不婚。

1840年一份调查显示,法国农村地区25岁以上未婚男性比例高达30%,不是找不到老婆,而是不敢结婚。

土地焦虑,战争损失,工业恐慌,三重打击之下,法国的人口增长几乎停摆。

从拿破仑到普法战争,法国人口只增长了区区300万。

反观德国,普鲁士统一期间,凭借高速增长的人口和工业产能,一举崛起为欧洲新霸主。

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兵力总数不足60万,德国动员超过100万。

战争结果注定,法国战败,失去阿尔萨斯-洛林,也失去了欧洲霸权的最后一根支柱。

霸权式微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再次试图用血肉,支撑摇摇欲坠的国运,但底气,已经远远不足。

1911年,法国人口3970万,德国已突破6500万。

战前的军力、经济力、资源储备,都被德国甩开一大截。

马恩河战役初期,法国动员了280万人,德国是400万。

更惨烈的是后续,战争持续四年,法国死亡140万人,伤残400万人,几乎全是青壮年男性,一战打空了国库,更打空了未来。

1919年巴黎,战后的气氛异常压抑。

医院、福利院塞满了断肢残臂的退伍军人,一整代男人死在了战壕里,法国女人空出了整整一个时代。

国家为了补人口,甚至一度推行“英雄母亲”运动,鼓励生育奖励金,但效果甚微。

伤痕累累的社会,没有能力也没有信心再大量生育。

经济层面也同步塌陷,1920年,法国工业产值恢复到,战前水平用了整整七年,德国只用了五年。

人口恢复慢,经济复苏就慢,军工扩展就慢,一切都跟不上节奏。

到1930年代,德国重新崛起,法国却仍然在疗伤,二战爆发时,法国表面拥有500万军队,但实际可战斗兵力远远不够。

1940年5月,德国闪击战发动,法国在六周内全线崩溃。

沦陷,签署停战协定,巴黎陷落,拿破仑时代高傲的法国,第一次如此彻底地被踩在脚下。

而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那个无人注意的源头:不生孩子。

复杂反思

很多人喜欢把法国的生育率问题,简单归结为“偷懒”,但如果翻开历史,会发现,这个标签既肤浅又无知。

这就还要讲到技术误判。

19世纪初,法国人天真相信工业化等于自动繁荣,既然机器能干活,孩子就成了负担。

这种短视思维,导致生育意愿,在工业革命最关键阶段崩盘,而德国、美国等国,依靠人口红利反而完成了弯道超车。

还有是制度缺陷,拿破仑的民法典平等分产规定,本意是打破封建继承,但带来的副作用是土地碎片化,经济碎片化,社会碎片化。

农民为了不让土地分裂,主动控制生育。

上层资产阶级也倾向于少子继承,进一步加速了人口萎缩。

思想惯性也是个问题,启蒙运动点燃了个体解放,但法国人走得太早,太彻底。

当其他国家还在强调家庭、国家、繁衍时,法国社会已经普遍认为:“生育不是责任,是个人选择。”

这种观念,从大革命到21世纪,一直没有中断。

2024年,法国总和生育率降到1.59。

即使国家提供育儿补贴、延长产假,也无力阻止生育意愿的下滑。

今天的法国年轻人,不是不敢生,而是根本不想生怕失去自由,怕增加负担,怕气候危机,怕世界崩坏。

每一个理由都合理,却也让未来无比苍白。

移民成为唯一补人口的手段,2024年,法国新增人口中,移民占了55%以上,但移民不能彻底解决老龄化、社会融入、文化认同等问题。

到2070年,65岁以上人口预计占比将达到29%。

养老金体系入不敷出,劳动力短缺,创新力下降,经济增长放缓。

一个曾经改变世界的民族,正在以缓慢而不可逆的方式,退出主舞台。

欧洲一体化,成了法国维持存在感的最后办法,推行欧元区,主导外交政策,发力环保议题,看似活跃,实则是用制度掩盖自身力不从心的现实。

从拿破仑的“欧陆主宰”,到今天的“欧盟协调者”,国完成了一次不光彩的角色变换。

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人口造的反。

生孩子,不是私人小事,在大国角逐的牌桌上,人口数量和结构,决定了一切。

正如法国历史学家斯科尔内所说:“人口减少,不只是数字问题,而是文明续命的警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法国   欧洲   拿破仑   人口   生育率   工业革命   巴黎   德国   霸权   自古以来   命运   机器   战争   孩子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