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整理三季度楼市数据时,一组反差极大的数字让我陷入沉思:
2025年1-9月全国百城新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6%,但杭州、北京等TOP20城市的出让金却同比暴涨24%以上;

三四线城市库存去化周期高达38个月,而上海徐汇单宗地块出让金就突破341亿元。
后台每天都有粉丝问:“今年不买房,5年后是捡漏还是踏空?”带着这个问题,我专访了中指研究院曹晶晶总,她只给了6个字:“分化才是常态”。
先厘清一个认知误区:大众总爱用“金价”或“葱价”这种极端化表述定义楼市,本质是忽视了房地产的“地域属性”。
这种分化在2025年已表现得淋漓尽致,核心逻辑藏在人口流动和资源集聚里。
数据显示,2025年开发投资吸引力TOP20城市GDP合计占全国35%,人口却仅占21%,但正是这2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1%的宅地出让金。
城市能级的分化,直接决定了房产的“保值基因”。我跟踪过两个典型案例:
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改善型住宅,2025年前三季度成交均价同比上涨8%,120-144平米户型占比超50%;
而苏北某三线城市,同时间段核心地段房价下跌12%,老破小挂牌半年都无人问津。差异根源很明确:杭州2024年人口净流入15万,科创企业新增3000家;
而后者人口连续5年净流出,缺乏产业支撑。曹晶晶总强调:“非限购周期下,资金和人口只会向有产业、有配套的核心城市聚集。”
同一城市内,产品品质的分化同样剧烈。这打破了“地段决定一切”的传统认知。
上海徐汇的绿城潮鸣东方,均价12万/平却开盘即售罄;而同区老小区,房龄超20年且无电梯,单价仅5万/平仍成交惨淡。
2025年数据更能说明问题:重点30城120平米以上改善户型成交占比达30%,北京这类户型占比更是高达42%,而90平米以下刚需小户型成交占比持续下滑。
这背后是“居住升级”的刚需——高净值人群愿意为品质、绿化、物业支付溢价,而缺乏迭代的老房子正在丧失流动性。
回到核心问题:今年不买,5年后会怎样?答案藏在“结构性机会”里。
对刚需群体来说,若瞄准TOP20城市的刚需小户型,不必急于下手——当前政策已处历史最宽松阶段,首套利率3.5%、首付15%的政策红利仍在,且核心城市库存去化周期多在12-15个月,短期无暴涨基础。
但若是投资,必须摒弃“闭眼买”思维:2025年中海、绿城等房企拿地80%集中在四大一线城市,说明专业机构已锁定高价值区域,三四线城市的投资属性已大幅减弱。
5年后的楼市,不会是全面“金价”或“葱价”的单极时代,更可能是“核心城市优质房保值,非核心劣质房贬值”的分化时代。
就像2025年的杭州,奥映鸣翠府这类新规改善盘去化率超80%,而远郊刚需盘去化不足30%。
最后给个实在建议:刚需可关注核心城市的次新二手房,当前百城二手房已连续41个月环比下跌,议价空间充足;
投资则紧盯“好城市+好产品”组合,毕竟2025年的数据已经证明,能穿越周期的永远是那些兼具地段优势和品质红利的房产。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