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在北京去世,享年89岁。这位开国元帅的离世是个大事件,全国上下都沉浸在哀悼中。中央很快决定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可就在筹备的时候,冒出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叶剑英的六位遗孀都提出要参加追悼会。这事儿传开后,讨论得沸沸扬扬,最后还是聂荣臻元帅一锤定音,说了一句:“都不许来!”这决定当时听着挺狠,但回头看还真有点道理。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生在广东梅县一个商人家庭,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父亲叶钻祥做生意还行,母亲勤俭持家,日子过得下去。小时候,叶剑英就挺聪明,1908年11岁那年进了丙村三堡学堂,接触到新式教育,脑子里开始装进一些科学和民主的念头。
后来辛亥革命爆发,他深受影响,立志要干点大事。1912年,他考进梅县务本中学,又转到东山中学,读书期间还组织学生闹过事儿,反对守旧的校长,挺有种。
1915年,叶剑英从东山中学肄业,没继续念下去,跟父亲去了南洋想闯荡一番。可南洋没什么机会,第二年就回了国,决心从军。
1917年,他考进云南讲武堂,这地方可是当时有名的军事学校,培养了不少人才。在那儿,他学军事理论和战术,毕业后加入滇军,打过北伐。1924年,他加入国民党,被派到黄埔军校当教授部副主任,教兵器学,跟周恩来、聂荣臻这些人混熟了,关系铁得很。
1927年,蒋介石搞“四一二”政变,叶剑英看透了他的真面目,果断跟他翻脸。同年8月,他参加南昌起义,正式跟共产党干革命。起义没成,他跑去香港,后来又去了苏联,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
1931年回国,直奔江西苏区当红军参谋长,帮着打了好几次反“围剿”,脑子活,功劳不小。1934年,他参加长征,一路走到陕北。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他支持毛泽东上位,对红军扭转局面帮了大忙。
抗战爆发后,叶剑英当八路军参谋长,负责协调作战,经常跑敌后出主意,功劳不小。抗战胜利后,他投身解放战争,当华北军区司令员,打平津战役,为新中国成立立下汗马功劳。
1949年10月1日,他站上开国大典的台子,后来当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1955年,他被授予元帅军衔,成了中国军队的大佬之一。
晚年他当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脑子一直没闲着,直到1986年10月22日因病去世,89岁。
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走了,中央决定在人民大会堂给他办追悼会。这事儿不小,全国人民都关注。筹备组忙得团团转,得安排领导人、军队代表、各界人士参加,还要保证仪式庄严,不能出岔子。可就在这时候,麻烦来了——叶剑英的六位遗孀都提出要参加追悼会。
她们有的写信,有的托亲戚联系中央,说想来送叶剑英最后一程。虽然她们跟叶剑英的婚姻大多没走到最后,但感情还在,想来悼念也挺正常。可这事儿让筹备组犯了难。
追悼会是国家级活动,规格高得很,来的都是大人物,仪式得严肃,不能有一点乱子。六位遗孀要是都来,怎么安排?按结婚顺序排座次?那后几位可能不乐意。按社会地位排?也没个准谱。更麻烦的是,这几位夫人之间说不定还有点过节,真凑一块儿,万一闹出点什么,仪式还怎么搞?筹备组讨论来讨论去,有人说全请吧,可座次怎么定?有人说只请有孩子的,可这不公平啊?还有人说让她们私下悼念,可这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就在大家头疼的时候,聂荣臻站出来了。聂荣臻跟叶剑英是老战友,从南昌起义到长征,关系不是一般的好。他那年快90了,但脑子清楚得很。他听说这事儿,直接拍板:“一个都不许来!追悼会只让叶帅的子女参加。”这决定听着挺绝情,但聂荣臻有他的道理。
首先,追悼会是给叶剑英盖棺定论的场合,重点是缅怀他的功绩,不是家事儿放大镜。六位遗孀来,难免把焦点扯到私人感情上,冲淡了仪式意义。其次,这几位夫人要是凑一块儿,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万一有点不愉快,传出去多不好。最后,统一不让来,避免了厚此薄彼的争议,对所有人公平,也省了礼宾上的麻烦。中央领导一听,觉得这主意靠谱,就定了。
追悼会10月末在人民大会堂开了,叶剑英的六个子女——叶选平、叶楚梅、叶选宁、叶向真、叶文珊、叶文军——代表家属出席。领导人讲话,军队代表献花,群众悼念,一切都按部就班,没出乱子。六位遗孀没来现场,但她们后来有的在家悼念,有的去墓地祭拜。
聂荣臻这决定,当时听着挺硬,后来想想还真有水平。追悼会是国家的事儿,得突出叶剑英的贡献,不能让家属的事儿抢了风头。六位遗孀要是来了,甭管怎么安排,都可能出问题。聂荣臻直接一刀切,断了所有念想,反而让事儿简单了。
这招还有个好处,就是公平。谁也别说偏心,谁也别觉得受冷落。子女代表家属,既有亲情在,又不掺杂复杂的历史纠葛。聂荣臻跟叶剑英是老交情,他知道叶剑英这人最看重什么,肯定不希望自己走的时候还闹出什么乱子。这决定,既保住了叶剑英的面子,也保住了仪式的体面。
叶剑英的后人:革命精神的延续
追悼会后,叶剑英的遗体火化,骨灰安葬在广州红花岗烈士陵园。这地方挺安静,跟他早年的战友埋一块儿,也算落叶归根。他的六个子女后来都干得不错,算是没给他丢脸。
叶选平,1924年生,冯华的儿子,15岁就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沈阳第一机床厂当过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后来去了广东,干过广州市长、广东省省长,搞经济改革,广东能起飞他功劳不小。1991年到2003年,他还当过全国政协副主席。
叶楚梅,1928年生,也是冯华的孩子,干过机械工业,当机床局副局长。她嫁给了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俩人一块儿为工业出力。
叶选宁,1938年生,曾宪植的儿子,打解放战争时丢了一条胳膊,人称“独臂少将”。他在军队情报部门干过,挺有能耐。
叶向真,1941年生,吴博的女儿,电影导演,拍过《原野》,名气不小。她第一任丈夫是钢琴家刘诗昆,后来跟摄影师罗丹结婚。
叶文珊和叶文军,分别是1949年和1951年生,李刚的孩子。他们的具体事儿记载不多,但作为叶剑英的后代,也在各自岗位上出力。
总结:一个时代的缩影
叶剑英这一辈子,真不容易。从梅县一个普通小子,干到开国元帅,参与了那么多大事,功劳摆在那儿。他的六位妻子,各自跟他有一段缘分,也都支持过他的事业。
1986年他走的时候,六位遗孀想来追悼会,聂荣臻一句“都不许来”,看似冷,但把事儿办得妥妥的。这决定背后,是对叶剑英功绩的尊重,也是对那个时代纪律的体现。
叶剑英的故事不光是个人传记,更是那个年代的缩影——个人感情得服从大局,国家利益永远排第一。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