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南海迎来了一位来自旧时代的客人,但是在招待他的时候,毛主席的一句话却让他顿时陷入沉思。
“传国玉玺去哪了?”毛主席的话犹如一声惊雷,让这位来自旧时代的皇帝溥仪醒悟了过来,而他的回答则更让意料之外。
那么,溥仪究竟说了什么?毛主席又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提到这件事呢?
1、末代皇帝沦为战犯
1950年,被称为末代皇帝的溥仪从苏联军队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紧接着就开启了自己的战犯生涯。
但回想几年之前,溥仪可完全不是这样一副阶下囚的面容,他的生活也是奢华至极完全不像是一个亡国皇帝。
那时候,辛亥革命刚刚爆发,溥仪由于其特殊的身份被允许照旧住在皇宫,并享受一切优待条件,所以在他的心里,清朝根本没有覆灭。
再加上之后张勋复辟,这就更让他相信大清王朝还有希望。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他迁出皇宫之后,他随即就加入到复辟的队伍中,甚至在之后受到日本人的蛊惑成为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
而在他成为傀儡皇帝的这些年中,溥仪又一次回归到皇帝般的生活中。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日本人专门为他安排了一座“皇宫”,里面不仅华丽无比、包罗万象,就连规制都像极了以往皇帝的行宫。
不过,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虽然日本人跟他说的是帮他复辟,但实际上他却无时无刻不在受到日本人的摆布,最后也就随着日本人的兵败沦为了战犯。
2、传国玉玺——皇帝的象征
一提到玉玺,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溥仪在沦为战犯之后主动上交的那枚三联玺,但实际上,这里的玉玺是真正的传国玉玺,是国家和皇权的象征。
至于主动上交的那枚玉玺,实际上是乾隆皇帝取上好的田黄石所镌刻的,虽然也很珍贵但却没有传国玉玺那么意义重大。
也是因为如此,在清朝灭亡之后,传国玉玺一直都被各方人士所惦记,但由于战乱,它的去向便成了谜团。
传国玉玺的重要性自古以来都十分受人关注,每一个朝代的帝王都以传国玉玺来彰显自己皇位的正统性和最高的皇权,溥仪也不例外。
但随着这么些年的颠沛流离,传国玉玺还存在于世间吗?众说纷纭。有的人说,传国玉玺一定随着溥仪和三联玺那些金银珠宝一起流落到东北地区了,有的人却说,传国玉玺估计早就没有了,清朝的玉玺也大概率是后世仿造的。
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我们都无法辩驳,但要是从溥仪那些年的动向来看,确实后一种说法比较靠谱。
自从清朝灭亡之后,溥仪因为冯玉祥发动的政变而迁出皇宫,按照他金尊玉贵的生活习惯,一定会带大量的珠宝离开,传国玉玺如果在,那估计早就被发现了。
但无论是在之后的复辟期间,还是在伪满洲国期间,从来没有人看到和听到过关于传国玉玺的踪迹,那么就说明溥仪可能也不知道传国玉玺去哪了,要不然就凭日本人对他的管控,传国玉玺早就落到日本人的手上了。
再者说,如果真的有传国玉玺这回事,那溥仪在被审判之后肯定会第一时间上交,而不是上交乾隆皇帝的三联玺,毕竟他还想将功补过,早点回归正常的生活。
3、意外的回答
由此可见,传国玉玺的踪迹溥仪大概率不知道,但他毕竟是曾经的皇帝,所以估计也很少人相信他说的话。
甚至于连后来建国之后,毛主席还曾问起传国玉玺的下落,当然不是为了它背后所代表的正统性和权力,只是纯粹好奇而已。
基于这个想法,毛主席在1962年的春节邀请了一个特别的人来到了新中国中南海之中,目的就是为了让他感受新中国的繁华和谐。
在这之前,溥仪已然从一个战犯成为了一个合法的新中国公民,也拥有了自己的身份证,这种新生活让他感到新鲜又陌生。
因此,在接到毛主席的邀请之后,溥仪的内心就生出了一种别样的滋味。曾经的他也是紫禁城的主人,但如今却要受到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邀请才能进入中南海,实在令人唏嘘。
不过还好,溥仪还是接受了这次邀请,因为在他看来,新中国的种种都比过去满目疮痍的国家要好,他也十分高兴自己能成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
在溥仪到达之后,毛主席不仅亲自迎接了他,还让他坐在了自己的旁边,这种种举动可是把旁边的人吓了一跳。
但毛主席却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反应,反而和溥仪你一言我一语的闲聊了起来。而在聊到某一话题的时候,毛主席话锋一转,问道:“溥仪同志,那传国玉玺去哪了呢?”
溥仪显然是被这句话惊着了,一下子就愣住了。就如同上文所说,溥仪本人并没有见过和拿走传国玉玺,自然是不知道它在哪里的,但是如果真这么说他们会相信吗?
溥仪沉默了几秒,硬着头皮说:“我也不知道它去哪了。”溥仪一句话就把周围人热切的目光全部融化了,他曾经是皇帝怎么会不知道传国玉玺去哪了呢?
所有人估计都有这个疑问,但只有毛主席在静谧的餐桌上笑着回答到:“不知道在哪里也挺好的,历朝历代为了这个石头争得头破血流,如今新中国成立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不需要它了。”
毛主席的一番话似乎感动到了溥仪,他在听完之后默默点了点头,接着又开了几句玩笑,逗得在场的所有人都呵呵笑了起来。
而就在这个时候,溥仪才真正意识到,国家的未来并不是靠一个石头来定义的,而是由领导它的人来决定的,只要一心为人民,有没有传国玉玺都不重要。
同时,毛主席也想通过这件事告诉溥仪,过去的时间已经过去,该是拥抱新生活的时候了,他也不必为自己以前的罪行所苦恼和抬不起头,此时的他就只是一个新中国的普通公民。
参考资料:
爱新觉罗·溥仪——百度百科
田黄三联玺——百度百科
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 年
中央档案馆:《共和国特赦档案》,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 年
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年(译本)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