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看到消息,中国宣布从2025 年11 月 8 日起,对锂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超硬材料、稀土相关设备及钬等 5 类关键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不是简单地限制几块电池出口,而是直接卡在了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最敏感的部位 —— 比如重量能量密度≥300 Wh/kg 的可充放电锂离子电池(包含电芯和电池组)。
这些参数基本对应高端电动车、大型储能系统乃至特殊领域的核心性能需求。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中国企业已占据 67.1% 的装机量份额,核心生产环节的集中度更高,这一管制的影响远不止贸易账面上的数字。
表面上看,这像是一次常规的出口政策调整。但仔细看清单,会发现它高度聚焦在 “高技术门槛” 环节。比如被管制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门槛设在 300 Wh/kg—— 目前特斯拉 4680 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约 217 Wh/kg,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系统能量密度为 255 Wh/kg。也就是说,真正受限的不是手机、笔记本用的普通电池,而是能用于长续航电动车、高端无人机,甚至某些军用平台的高性能电芯。
更关键的是,管制范围不仅包括成品,还覆盖了整条制造链的核心设备:卷绕机、叠片机、注液机等均需申请出口许可,甚至连相关技术输出也被纳入监管。前几天,一位在华东做电池设备的朋友说,已经有海外客户急着问能不能在 11 月前把设备发出去 —— 新规生效后,哪怕是一台注液机都无法随意出口。
过去这类设备基本是自由出口的。2023 年,中国锂电池生产设备出口额超过 28 亿美元,其中对欧美市场的占比接近四成。现在突然收紧,显然不是临时起意。
换个角度看,这次管制和最近几年全球技术竞争格局的变化脱不开关系。2024 年,中国锂电池总产量达 1170 GWh,同比增长 24%,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前十中占据六席,宁德时代更是以 37.9% 的市占率稳居第一。但与此同时,欧美也在加速构建自主产业链: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要求电动车电池关键矿物至少 40% 来自自贸伙伴,欧盟《新电池法》强制披露碳足迹 —— 本质上都是在试图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这些物项的 “军民两用属性”。高能量密度电池可用于高空长航时无人机,超硬材料和钬等中重稀土是激光制导、雷达系统的关键组件。商务部在答记者问时明确提到,此举是 “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实则也回应了国内对关键技术外流的担忧。
对比 2019 年对镓、锗的出口管制,这次的范围更广、技术指标更细。管制清单不仅包括终端产品,还涵盖稀土矿、浮选药剂、磁控溅射镀膜设备等从原材料到加工设备的全链条物项,这标志着中国的出口管制体系正从 “资源管控” 转向 “技术流程管控”—— 以前我们卖原材料,现在连 “怎么造” 的核心能力都要管。
对海外车企和电池厂来说,短期冲击是躲不开的。比如德国一家二线电池企业,原计划 2026 年投产的新产线 70% 的设备来自中国,现在可能面临延期。韩国企业虽在设备自研方面较强,但人造石墨负极仍高度依赖中国供应,仅 POSCO Future M 等龙头企业就需持续从中国进口相关材料。
不过对中国企业来说,未必全是坏事。一方面,合规出口仍被允许,有资质的企业反而可能获得政策倾斜;另一方面,这也倒逼海外客户加快本地化合作。已有消息显示,宁德时代等企业正在和欧洲伙伴洽谈技术授权,用 “本地生产 + 中方技术支持” 的模式绕过管制。
说白了,这就像家里有独门卤料配方,以前连配方带锅具随便送,现在改成 “成品卤味可售,但配方和锅具需审批”。看似收紧,实则是把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攥得更紧了。
中国这次精准卡住锂电池高端环节,到底是维护安全的必要之举,还是会加速全球供应链 “去中国化”?评论区直接说你的判断:支持严管,还是担心反噬?我挨个回复。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