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健品市场异常火爆,尤其是那些标榜“进口”“高品质”的产品,动辄上百元一瓶,却依然卖得风生水起。很多人每天吃着这些昂贵的保健品,满心期待能改善身体,却不知真相令人震惊。央视最新一期节目揭露了一个惊人事实:这些价格不菲、销量惊人的保健品,竟然全是假的!从包装到宣传,再到所谓的“神奇功效”,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中国的保健品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受到老龄化加剧和健康意识提升的双重推动。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2023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已达到3879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突破1.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7.15%左右。
无论是老年人还是追求健康的年轻人,都成了这个市场的消费主力。维生素、膳食补充剂、蛋白粉等产品占据了市场的大头,而电商平台的兴起让购买这些产品变得更加方便。
保健品的主要消费者可以分为两大群体。一方面是老年人,他们希望通过保健品缓解慢性病、增强体力;另一方面是90后和00后,这些年轻人注重养生,追求“朋克养生”生活方式,比如边熬夜边吃维生素。
尤其是一些标榜“进口”的保健品,因其包装精美、宣传高端,特别受青睐。比如,一款号称“美国原装进口”的维生素片,定价129元,在电商平台上月销轻松过万,评论区满是“吃了精神好”“关节不疼了”的好评。
为什么进口保健品这么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消费者对“洋品牌”的信任。很多人觉得,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监管更严格,产品质量更有保障。
一款标着“海外直采”的保健品,往往配有全英文包装和复杂的功效说明,让人觉得“高大上”。电商平台还经常打出“保税仓发货”“正品保证”的旗号,进一步增强了消费者的信心。然而,这种信任恰恰成了不法商家的突破口。
快速发展的市场也带来了问题。由于保健品利润高、监管难,一些不法商家开始钻空子。他们利用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盲目信任,推出各种假冒伪劣商品。这些产品往往包装华丽,但细看可能发现英文拼写错误,甚至连生产地址都是虚构的。
更严重的是,有些产品宣称的功效毫无科学依据,却靠铺天盖地的广告和虚假评价大卖。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超过60%的消费者认为进口保健品比国产品牌更靠谱,这种观念为骗局提供了土壤。
保健品诈骗并不新鲜,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的案例层出不穷。202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一批养老诈骗案例,其中不少涉及保健品。比如,广东警方曾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超1亿元的诈骗案,受害者大多是老年人。
诈骗团伙通过免费体检、虚假宣传等手段,诱导老人高价购买所谓“包治百病”的产品。这些案例暴露了保健品市场的监管漏洞,也显示出电商平台的匿名性让不法商家更容易藏身。
国家对保健品其实有严格规定。按《食品安全法》,正规保健品需获得“蓝帽子”认证,且不得宣称疗效。然而,线上销售的爆发式增长让监管变得异常困难。假冒产品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市场,消费者协会多次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大家查验产品批号、核实品牌背景,但效果有限。市场乱象的根源,既有商家的贪婪,也有消费者的盲从。
2025年4月27日,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播出了一期重磅节目,揭露了一款标称“美国进口”的保健品“活力提升”的惊人内幕。这款产品定价129元,宣称能“清理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恢复微循环”,包装上全是英文,还配有健康人群的图片,看起来高端大气。
在电商平台上,它月销数万瓶,评论区好评如潮。然而,一位消费者的投诉打破了这一切。她发现产品毫无效果,包装上的英文还有拼写错误,查遍海外网站也找不到品牌信息,于是向央视求助。
央视记者接到线索后展开深入调查。他们先购买了多瓶“活力提升”,发现包装完全一致,疑似出自同一产地。随后,他们联系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结果显示这个品牌在美国没有任何注册记录。为了挖出真相,记者假扮批发商联系卖家,询问批量采购和“美国仓库”发货的细节。卖家支支吾吾,只提供了一个国内公司的联系方式。
顺着线索,记者来到南方某城市的一间小型办公室,门牌上写着“某某贸易公司”。这家公司成立才几个月,根本没有跨境贸易的资质。真正的突破来自一位知情人士的爆料,他曾在生产工厂工作,透露产品其实是国内制造的。记者随即赶往城郊的一家工业园,发现了这家所谓的“工厂”。
这家工厂的条件令人震惊。生产线简陋,卫生状况堪忧,工人将廉价原料装进胶囊,连基本的质量检测设备都没有。现场堆满了印有英文的空瓶,随时准备贴上“美国进口”的标签。
通过物流记录,记者发现这些产品有的被运到邻国仓库,再以“进口”名义运回国内,有的直接在本地包装,用淀粉等廉价填充物冒充营养素。实验室检测结果更是让人瞠目结舌:“活力提升”的成分与宣传完全不符,几乎没有营养价值,成本仅11.5元,利润率却高达十倍。
节目还曝光了另一款产品“苗古金贴”,号称“千年苗方”,能缓解关节疼痛。产品页面展示了一位“非遗传承人”的照片,并附有证书。然而,照片经查是AI生成的,证书只需1500元就能买到,毫无权威性。专家分析,这类产品的成分往往不明,不仅无效,长期使用还可能有害健康。
调查最后揭示了一个完整的造假产业链。一些公司提供“一条龙”服务,从注册假海外公司、伪造商标,到生产劣质产品,全程包办。这样的产业链规模庞大,操作隐秘,涉及多个环节。据业内人士估计,类似“活力提升”的假冒保健品在市场上可能有数百种,年销售额高达数亿元。
节目播出后,舆论迅速发酵。社交媒体上,消费者纷纷吐槽自己的经历,有人懊悔花了大价钱买了假货,有人担心长期服用的健康风险。相关话题登上热搜,阅读量破亿。市场监管部门很快介入,涉事产品被下架,店铺被查封。执法人员突击检查工厂时,发现大量假冒包装材料,相关负责人被依法处理。
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对保健品市场展开全面整治。涉事公司被处以巨额罚款,部分主谋被逮捕。新规要求所有进口保健品必须提供可验证的海外来源证明,广告宣传也受到更严格的审查。跨境电商平台被责令加强审核,避免类似事件重演。这一系列动作显示出政府整顿市场的决心。
曝光事件对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消费者对进口保健品的信任度大幅下降,许多人开始质疑网购产品的真实性。一些正规品牌受到波及,销量下滑,但也促使它们更加注重透明度,比如公开生产流程、提供检测报告。与此同时,假冒产品被清理出市场,短期内销量锐减。
这场骗局让消费者付出了代价,但也带来了反思。一些公益组织趁机推出科普活动,教大家如何辨别真假,比如查看生产批号、核实品牌背景,甚至直接联系海外商家确认。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康不能全靠保健品,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才是正道。
这场风波最终以正义收尾。假冒产品被清出市场,造假者受到惩罚,监管漏洞也在逐步弥补。对消费者来说,这是一次教训,也是一次警醒。追求健康没有错,但盲目相信广告只会让自己成为猎物。
央视的这次曝光,撕开了保健品市场光鲜外表下的黑幕。它提醒我们,面对价格高昂、宣传神奇的产品时,多留个心眼总没错。市场监管需要更严,消费者也得更聪明。你是否也买过类似的保健品?不妨查查它的来路,别让自己的钱包和健康成了别人的提款机。健康生活,其实很简单,不需要那么多花哨的包装。
更新时间:2025-07-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