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极简的告别,一份最深的通透


前几日,办公室的空气里总萦绕着一丝淡淡的怅然——我们的同事,在沉默中承受着父亲离世的悲痛。没有喧闹的报丧,没有繁琐的告知,她只是平静地向领导请假,语气里藏着压抑的哀伤,却未曾多言半分身后事的安排。这份克制,彼时便让我们心中多了几分微妙的触动,待忙完手头的紧急工作,一行人约好,趁着上午的空当,一同前往她家探望,送去一份迟来的慰问与陪伴。


九月的晨光,褪去了盛夏的燥热,却也带着几分清冽的肃穆。我们提着简单的慰问品,循着地址一路前行,脑海里不自觉地勾勒着枣庄本地葬礼的模样——作为鲁南大地的一方热土,枣庄人向来重情义、讲礼数,尤其对长辈的身后事,更是格外看重。

按照本地流传已久的风俗,老人离世后,总要设灵堂、摆宴席,亲友乡邻齐聚,焚香烧纸、吹拉弹唱,少则三日,多则七日,热热闹闹地送老人最后一程。于许多家庭而言,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彰显孝心、维系人情的重要方式,是刻在骨子里的传统,亦是旁人眼中“体面”的标配。我们想着,即便同事性子内敛,这般大事,终究也会循着风俗来,或许此刻家中正有亲友帮忙打理,或许灵堂已然布置妥当,我们前去,无非是陪在她身边,说几句宽心的话,帮衬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上午九点多,我们准时抵达同事家楼下。小区里静悄悄的,没有想象中的人流往来,没有哀乐声声,甚至连一丝一毫办丧事的痕迹都未曾见到,唯有楼下几棵老树枝叶轻摇,添了几分寂寥。我们互相看了一眼,心中皆有几分疑惑,却也不便多猜,只是拿出手机,拨通了同事的电话。

电话那头,她的声音带着刚哭过的沙哑,却依旧温和有礼,听我们说已经到了楼下,她轻轻说了句“抱歉,让你们久等了,我一会就回去”,顿了顿,又补充道,“我父亲已经火化安葬好了,你们不用多等,我很快就到”。


这句话,像一缕轻风吹散了我们心中的疑惑,却也带来了更深的意外与触动。火化安葬?九点多的时间,按照本地风俗,即便清晨便着手准备,也未必能这般迅速,更不必说省略了所有的仪式流程,直接完成了从火化到安葬的全过程。

我们站在楼下,没有贸然上楼,只是在原地静静等候,脑海里反复回响着她的话,心中的疑惑渐渐被一种莫名的敬佩所取代。同行的一位本地同事轻声感慨:“在枣庄,很少有人能做到这般,老人走后,不办仪式,不请亲友,就这么安安静静地送最后一程。”

这句话,道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心声——不是否定本地的风俗,毕竟每一种传统背后,都是对逝者的敬畏、对人情的珍视,只是这般极简的告别,在习惯了“大操大办”的氛围里,显得格外与众不同,甚至带着几分“不合时宜”的清醒。


大约十点左右,我们看到同事的身影缓缓走来。她穿着一身素净的衣服,眼底带着未消的红血丝,神情平静,没有撕心裂肺的悲恸,只有一种历经离别后的沉静与怅然。看到我们,她快步走上前,眼里满是歉意:“真是不好意思,让你们跑一趟,还等了这么久。”

我们连忙上前,扶住她的胳膊,说着“别客气,应该的”,没有过多的寒暄,只是用眼神传递着关心——我们知道,此刻所有的安慰,都显得格外苍白,唯有默默的陪伴,才是最实在的温暖。


跟着她上楼,家里依旧整洁如初,没有灵堂,没有花圈,甚至连一张放大的遗像都没有摆放,只有客厅的茶几上,放着一个小小的相框,里面是她父亲笑容温和的照片,旁边摆着一杯温热的茶,像是老人从未离开,只是寻常出门,不久便会归来。这般极简的布置,没有一丝一毫的“排场”,却处处透着一种内敛的怀念,让人心生动容。


坐定后,同事端来热水,缓缓开口,向我们说起了父亲身后事的始末。她的语气很轻,像是在讲述一件寻常的往事,却每一句话都透着对父亲的敬重与思念。“我父亲走的很安详,临走前,反复叮嘱我们一家人,他走后,千万不要大操大办,不用请亲友,不用摆宴席,不用搞任何仪式,安安静静地火化,找个地方安葬就好。”她顿了顿,

抬手拭了拭眼角,继续说道,“他说,生前的孝顺,比死后的风光重要多了。活着的时候,能好好陪他说说话,能让他吃好穿暖,能少让他操心,比他走后,摆再多的排场、请再多的人,都有用得多。他不想麻烦别人,也不想让我们因为这些繁琐的仪式,劳心费神,更不想把孝顺变成一种‘表演’,做给别人看。”


这番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千钧,像一股暖流,瞬间浸润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田。那一刻,客厅里静悄悄的,没有人说话,唯有空气中弥漫着的,是对这位未曾谋面的老人的深深敬佩。我们终于明白,为何同事会如此克制,为何这场告别会如此极简——这不是敷衍,不是冷漠,而是对父亲遗愿的绝对遵从,是对“孝顺”二字最本真的诠释,更是一位老人历经岁月沉淀后,最通透的人生感悟。


同事说,父亲一辈子都是个温和通透的人,不慕虚荣,不恋浮华,一辈子勤勤恳恳,待人真诚,做事踏实,从未追求过什么虚名浮利。平日里,总爱跟她们说,做人要实在,做事要走心,孝顺更是如此,从来都不是做给外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牵挂与陪伴。

“他走之前,还在跟我说,不要觉得亏欠他,你们兄妹几个,这些年对我很好,我吃得好、穿得暖,遇事有人商量,晚年过得很舒心,这就足够了。死后的那些仪式,都是给别人看的,于我而言,毫无意义。”


听着同事的讲述,我脑海里渐渐勾勒出这位老人的模样——或许满头华发,或许笑容温和,或许不善言辞,却有着最清醒的认知和最豁达的心胸。在这个凡事都追求“体面”、讲究“排场”的时代,太多人把“孝顺”与“风光”绑定,觉得老人走后,办得越隆重,越能彰显自己的孝心,越能在亲友面前抬起头来。于是,不惜花费重金,大摆宴席,请来乐队,敲锣打鼓,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甚至有些家庭,为了所谓的“体面”,不惜负债办葬礼,却忘了,那些喧嚣与繁华,逝者早已无法感知,唯有生前的点滴陪伴与真心相待,才是最珍贵的馈赠。


而这位老人,却用一生的通透,看清了这一点。他不要死后的万贯排场,只要生前的寸心陪伴;不要外人的啧啧称赞,只要儿女的真心孝顺。这份清醒,这份豁达,这份不被世俗观念绑架的从容,在枣庄这片重情义、讲礼数的土地上,显得格外难得。不是说本地的风俗不好,只是太多人在传统的裹挟下,渐渐忘了仪式的本质,把形式当成了目的,把排场当成了孝顺,却忽略了,孝顺的核心,从来都不是“死后如何”,而是“生前怎样”。


就像同事说的,父亲走后,她们没有按照风俗大操大办,没有请一个亲友,没有摆一桌宴席,只是一家人安安静静地,送了父亲最后一程。没有喧嚣,没有打扰,只有心底的怀念与不舍,只有对父亲遗愿的坚守。或许,在外人看来,这样的告别太过冷清,太过“寒酸”,甚至有些“不合群”,但于她们而言,这却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是最真诚的孝顺,是对父亲一生通透的最好传承。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真正的体面,从来都不是外在的浮华与喧嚣,而是内心的清醒与从容;真正的孝顺,从来都不是死后的风光大办,而是生前的尽心尽力;真正的豁达,从来都不是对生死的麻木,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认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活着时,认真生活,真诚待人;离去时,从容坦荡,不扰他人,不困自我。


这位老人,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这份通透;用他的遗愿,给儿女上了最后一堂课;也用这样一场极简的告别,给我们这些旁观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与启示。在这个快节奏、重名利的时代,我们太多人,被世俗的标准绑架,被他人的眼光左右,追求着虚无缥缈的“体面”与“风光”,却渐渐迷失了本心,忘了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我们总在等待“以后”,总在承诺“将来”,却忘了,父母的衰老,从来都不等人;生前的陪伴,从来都不能拖延。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学学这位老人的通透,少一些虚荣,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形式,多一些真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


告别同事家时,已近正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客厅的相框上,老人的笑容依旧温和,仿佛在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生死的豁达。我们没有过多停留,只是再次叮嘱同事,好好照顾自己,有需要随时开口,便轻轻带上门,悄然离去。


下楼时,小区里依旧安静,微风拂过,带来一丝暖意。同行的同事们,一路上都在感慨,感慨这位老人的通透,感慨同事一家的坚守,感慨这场极简告别背后的深意。是啊,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死本是自然规律,与其在死后大操大办,追求虚无的风光,不如在生前,多花点时间陪伴,多付出一点真心,多尽一份孝心。毕竟,生前的温暖,比死后的喧嚣更有意义;内心的牵挂,比外在的排场更显真诚。


在枣庄,这样的通透或许并不多见,但正是这份“少见”,才更显珍贵,更能触动人心。它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被世俗裹挟的心灵,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真心相待,便是圆满。愿这位通透的老人,在另一个世界,安然无恙,喜乐常伴;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读懂这份通透,珍惜当下,敬畏生命,把生前的孝顺,做到极致,把生活的真诚,藏于心底,不负时光,不负所爱,不负这仅有一次的人生。


也愿我的同事,能在这份通透的传承中,渐渐走出悲伤,带着父亲的期许与爱,好好生活,从容前行。毕竟,父亲最希望看到的,不是她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而是她能平安喜乐,把日子过好——这,或许才是对父亲最好的怀念,也是对那份“生前尽孝”理念最生动的践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8

标签:美文   通透   父亲   同事   老人   生前   枣庄   排场   大操大办   风俗   亲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