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是那种老师提起来都会夸奖两句的孩子,可是言词间都会透露出一丝可惜,明明都会,可成绩却总是差点火候。
确实是这样:他在学校效率很高,作业总是前几个完成,知识点一讲就懂,可一回到家就完全变了个样。书包往沙发上一扔,多写一个字都不愿意。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他对待成绩的态度——表面上总是云淡风轻,不管考多少分都表现的无所谓。但我偶尔也会注意到,他也会偷偷留意班级里的高分,考到了好成绩他也会兴奋到抑制不住。我知道,其实他内心很意。

在焦虑中自我觉察:这是我的课题
曾经有段时间,我陷入了深深的焦虑。明明看到他有机会考满分,却总是在小地方失误;明明有能力做得更好,却选择敷衍了事;因为他的不温不火,很多学校里拔尖特训的机会都与他擦肩而过。我忍不住焦虑,所以无形中把压力发泄到孩子身上,我知道孩子需要耐心引导,可看到他充耳不闻的态度又真的忍不住发火。
直到我学习了心理学,才恍然大悟:“孩子的学习是他的课题,我的焦虑是我的课题。我不能用自己的期待,去绑架他的人生。”
这个认知让我开始转变。作为学过心理学的人,我深知内驱力的重要性——真正的改变必须来自内心,外部的压力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让孩子感觉学习是为了满足父母,他的自主感就被剥夺了。

理解孩子:“无所谓”背后的自我保护
仔细观察中,我发现孩子的“无所谓”其实是一种保护壳。当他嘴里说着“那咋啦”的时候,其实他一直在观察我的反应。当我表现的很淡定的时候,他很快喜笑颜开,如释重负,当我表情凝重的时候,他立马像缩进壳里的小乌龟。
我忽然明白了:他在用“不在乎”来保护自己。因为如果不在乎,就不用承认自己其实很在意成绩。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在很多聪明的孩子身上都能看到。

突破口:一个可信的“外人”
在各种尝试无果后,我带着困惑咨询了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她听完我的描述后,提出了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建议:“找一个孩子真正信赖和敬重的‘外人’,让他来和孩子谈心。而你,需要退后一步。”
退后一步……在刚听到这个提议的时候我是有些许犹豫的,但是当这位专业人士帮我分析背后的原因之后,我豁然开朗。
为什么“外人”可能更有效?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个方法巧妙地绕开了亲子关系中常见的几个“雷区”:
了解了背后的原因,我决定尝试这个方法。虽然现在尚未实施,但我已经看到了其中的智慧。
我打算这样做:
第一步:不动声色地观察
在日常交流中,我要慢慢留意孩子经常提起哪位老师或者长辈,观察他在提到谁时眼睛会发亮,言语中充满钦佩。
第二步:真诚地与这位“重要的人”沟通
发现合适的人选后,我会坦诚地说明情况:“我知道孩子特别敬重您,希望您能在合适的时机,以您的方式,和他聊聊关于努力、未来和责任感的话题。”
第三步:完全放手,静候佳音
最重要的是,我要克制住追问进度的冲动。就像心理咨询师强调的:“这个过程之所以有效,恰恰在于它的自然发生。一旦被孩子察觉是家长安排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更加抗拒。”

期待与反思
我明白,这个方法不一定立竿见影,但它代表着我教养观念的真正转变——从“我要如何改变孩子”到“我如何为孩子创造改变的环境”。希望这个值得信赖的外人,能够成为孩子发展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他既能理解孩子现有的能力水平,又能看见孩子潜在的发展可能,还不会引发孩子的防御反应。
那么这种做法是推卸教育责任吗?我想,这不是得,反而是用更智慧的方式履行做母亲的责任。我愿意尝试,因为我相信:真正的教育,有时候需要适当的退后,给孩子留出成长的空间。
当下,我需要修炼的是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等待自然的交流,等待孩子内心真正的觉醒。这或许就是为人父母最难的功课,但这也是最有价值的投资。我愿意,静待花开。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