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全国有36场路跑赛事被取消或延期,其中不少是区县级马拉松,跑友们突然发现,火了好几年的马拉松好像开始“降温”了。
未来县级赛事办赛门槛可能要提高,邀请外籍选手需要更高级别的赛事认证,就连常见的“欢乐跑”“亲子跑”也可能无法与专业马拉松捆绑举办,持续了十余年的马拉松扩张期正在发生转变。

2011年,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赛事仅22场,那时跑者想参赛,确实选择有限,而到2019年,赛事数量已飙升至1828场,从年初到年尾,全国各地几乎每个周末都有鸣枪起跑的赛事。
去年北京马拉松报名人数突破18万,组委会不得不采用抽签方式分配名额,中签难度甚至超过一线城市车牌摇号,马拉松为何如此火爆?

这与“马拉松周期”理论密切相关,当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后,民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会显著提升。
中国在2011年迈过这一门槛,恰逢2014年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民间办赛门槛降低,多方因素共同催生了这场马拉松热潮。

各地政府为何积极办赛?表面看,马拉松投入不菲,二三线城市举办全马成本常超千万元,县级赛事也需数百万元,而报名费收入仅能覆盖小部分支出,但城市管理者看重的是赛事带来的综合效益。
马拉松已成为拉动消费的有效手段,外地跑者参赛通常会停留1-2天,产生的住宿、餐饮、交通和旅游消费相当可观,调研数据显示,跑者在赛事城市的间接消费可达报名费的13倍。

去年无锡马拉松,70%参赛者来自外地,直接带来2.8亿元经济效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顶级赛事,综合经济效益可达十亿量级。
而且马拉松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好机会,赛道设计往往串联城市地标:北京路线经过天安门广场,上海赛道穿越外滩历史风貌区,青岛甚至将赛道延伸至跨海大桥,当跑者用脚步丈量城市,社交媒体上的实时传播创造了传统广告难以企及的宣传效果。

然而快速发展也暴露诸多问题,部分赛事组织能力不足,出现补给短缺、路线标识错误等情况;个别参赛者存在抄近道、替跑等违规行为,甚至发生过车辆闯入赛道的危险事件,还不少业余跑者低估了马拉松的挑战性,缺乏系统训练就盲目参赛,导致运动损伤风险增加。
未来赛事数量将趋于稳定,运营标准将全面提升,只有获得中国田协更高认证等级的赛事方可邀请外籍精英选手参赛;娱乐性跑步活动也需与专业赛事明确区分,强化马拉松作为极限运动的安全属性。

对此跑步爱好者看法各异,部分人支持加强监管,认为这将提升赛事品质;也有人担忧县级赛事空间受限,可能影响大众参与热情,但从行业发展规律看,标准化建设确实是马拉松运动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
展望未来,马拉松赛事可能呈现差异化发展格局,头部赛事将更加专业化、国际化,真正成为城市名片;中小城市则可以专注于特色趣味跑、乡村马拉松等差异化活动,正如“村超”足球赛的成功所证明的,大众需要的是多元、健康的体育生态。
马拉松不应该只是短暂的运动热潮,而应该成为人们长期健康生活的组成部分,这场赛事调整浪潮,或许正是中国路跑运动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起点。

了解了事情之后,不少网友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早该管管了!去年参加某小县城马拉松,补给站水都不够喝,志愿者比选手还懵,这种比赛除了折腾人有啥意义?支持新规,宁缺毋滥!”
“作为外地跑者,我最关心赛道体验和城市服务,如果遍地都是低质量赛事,反而败坏马拉松口碑,把资源集中做好几场精品,对跑者和城市才是双赢。”
“说实话,我们县去年办马拉松贴了300多万,但带来的旅游收入是实打实的,现在一刀切叫停,小城市想靠体育拉动经济的路子更难走了……”
“刚爱上跑步,欢乐跑不让办了,全马又不敢碰,我们业余爱好者怎么办?希望保留一些入门级活动,别让跑步变成只有高手才能玩的项目。”
“行业洗牌未必是坏事!以前扎堆办赛,价格战打到裁判费都压缩,现在逼着大家拼服务质量,或许能倒逼出中国的‘东京马拉松’。”
你所在城市的马拉松赛事有变化吗?如何看待这次行业调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与思考。
信源:新华社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