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唐墓——西安韦曲街道的张泰夫妇墓

2010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韩家湾村以西的一次基建项目中,意外发现了一座唐代墓葬。这座墓埋葬的是唐开元九年(721年)合葬的张泰夫妇,墓中出土了丰富陶俑、铜器和墓志等文物,为研究唐代长安地区的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资料。本文将带您走进这座千年古墓,一探究竟。

墓葬形制:一座典型的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

张泰夫妇墓是一座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坐北朝南,方向175°,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墓葬总残长16米,墓室底部距现地表约4.20米,虽经盗扰,但形制保存基本完整。

墓道残长0.4米,宽1.24米,呈斜坡状,坡度26°。墓道内填五花土,夹杂残砖块和陶片,未经夯打。过洞有3个,天井也有3个,均为竖穴斜坡底结构。其中,1号过洞下部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壁龛,用于放置随葬品。

壁龛为土洞结构,东壁龛面宽0.80米,进深0.70米;西壁龛面宽0.70米,进深0.67米。甬道宽1米,进深3.18米,内置砖封门。墓室略呈正方形,长3米,宽2.8米,条砖铺地,中央发现一具人骨,周围残留棺灰痕迹。

出土遗物:丰富多彩的唐代随葬品

该墓共出土器物50件(组),包括陶俑、陶器、铜器、铁器等,反映了唐代中下层官员的丧葬规格。

陶俑:生动再现唐代生活场景

陶俑是随葬品中的亮点,包括人物俑和动物俑。人物俑有高髻女立俑和幞头男立俑,均模制而成,部分保留彩绘痕迹。高髻女俑共7件,身着长裙,肩披帔帛,姿态优雅;幞头男俑2件,头戴幞头,双手拱于胸前。

动物俑数量更多,有骆驼、马、牛、羊、猪、狗、鸡等33件。陶骆驼分站立和俯卧两型,四肢内加铁筋以增强稳固性;陶马造型矫健,颈部绘有鬃毛;陶牛则分立、卧两型,栩栩如生。

其他器物:反映唐代工艺水平

陶器中以塔式罐最为突出,通高59.3厘米,由盖、罐和座三部分组成,外表原施白色陶衣及彩绘。此外还有陶盏、铜钵、铁剪等日常用品。铜钵敛口鼓腹,铁剪为交股式,虽锈蚀严重,但形制清晰。

铅泡一组14件,分八菱花形、四瓣四花形和圆形三型,可能用于装饰。还有一片贝壳,表面光滑,或为随葬珍玩。

墓志解读:张泰夫妇的生平与合葬故事

墓中出土了一合青石墓志,志盖盝顶,刹面线刻卷云纹;志石阴刻楷书266字,记载了张泰的家世和生平。

张泰是范阳(今河北北部一带)人,出身官宦世家,曾祖张湛为陈朝宣猛将军,祖父张爽任殿中奉御,父亲张达官至朝议郎。张泰本人曾任殿中省直长(正七品),于载初元年(689年)去世,享年55岁。夫人萧氏出身兰陵萧氏,是南梁皇族支脉。张泰去世后暂厝他处,直至开元九年(721年)才与夫人合葬于“京兆城南高平原”,即今韩家湾村一带,这里在唐代属万年县高平乡,是长安城南的公共墓地。

历史意义:唐代墓葬研究的珍贵案例

张泰夫妇墓的形制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司马睿墓、圣历元年(698年)独孤思贞墓相似,属于四、五品官员的等级,印证了唐代墓葬的规制化特点。墓志记载的“高平原”地名,为研究唐代长安城周边地理提供了线索。出土陶俑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体现了唐代陶塑工艺的成熟。

结语

张泰夫妇墓虽历经千年,但通过考古工作者的精心发掘,依然向我们展现了唐代普通官员的丧葬风貌。这座墓不仅是西安地区唐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也是连接古今的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唐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与礼仪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历史   陕西   西安   夫妇   街道   唐代   陶俑   墓道   壁龛   墓葬   形制   墓志   斜坡   进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