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跌落神坛?年轻人宁喝奶茶不碰白酒!千亿白酒市场要变天?

曾被视为社交硬通货的白酒,正遭遇年轻一代的“冷遇”,他们宁愿选择一杯奶茶,也不愿接过父辈手中的酒杯,面对年轻人的集体选择,千亿级的白酒市场将走向何方?

以前的白酒可是商务应酬、喜庆场合的标配,饭桌上推杯换盏那是常事。但现在时代变了,年轻人的社交方式也跟着变了。

美团数据显示,79.15%的年轻人觉得奶茶是“社交货币”,入职破冰、道歉致谢,一杯奶茶就能搞定,像“秋天第一杯奶茶”,就把喝奶茶变成了全民参与的仪式感,可白酒还一直困在“高端宴请”的老圈子里。

包括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的婚礼上,都开始用奶茶敬酒了,喜茶之前还推出过“喜上加喜”,喜宴团餐等优惠业务,这奶茶都快成婚礼必备了,白酒在年轻人的婚礼上反而没啥存在感。

而且年轻人的健康意识也变强了,世界卫生组织把酒精列为一级致癌物,大家都不想为了应酬或者聚会把身体喝坏了,所以更愿意选择奶茶这种无酒精的饮品。

虽然现在也有一些白酒品牌推出了低度酒、果味酒,但在口感和创新程度上,还是没能完全抓住年轻人的心。面对年轻人不买账的情况,白酒行业也在想办法。

茅台、五粮液等都推出了低度酒产品,还搞了很多跨界融合,像茅台冰淇淋、白酒巧克力,还有茅台联名瑞幸的酱香拿铁,当时可是引起了一阵排队热潮。

不过,酱香拿铁后来因为口感争议和模仿者太多,热度慢慢降下去了。后来白酒品牌也开始在数字营销上下功夫,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教大家调鸡尾酒,想把白酒融入到派对、音乐节这些年轻人喜欢的场景里。

但不管怎么变,白酒行业可能都得先把“劝酒文化”这个包袱扔掉,才有可能重新赢得年轻人的青睐。

可就算这样,还是有人死扛着喝,尤其那些个长期酗酒的人,每次喝都得吐才行,之前采访过一个做房地产的,问他为啥这么拼,他说的话到现在都记得,他说他一点儿都不喜欢喝酒,甚至烦透了。

但他住的这城市,不跟人去酒局,就等于被主流社会踢出去了, 在他们那儿,酒桌几乎是唯一的社交娱乐场合,对男人来说,不喝酒就没了社交机会,没法攒人脉、搞人情往来,所有圈子都不带你玩,最后生活、工作都卡壳,寸步难行。

还有很多做销售的打工仔们,在小公司上班,老板天天组酒局,通常都拍着桌子说 ,这杯不喝,客户就别想拿,他们每次都喝到胃里翻江倒海,回家吐得昏天黑地,以至于很多人后来实在扛不住辞职了。

你看,这哪儿是喝酒啊,分明是用健康换生存机会,所以在很多地方,酒精早不是简单的饮料了:它是社交的敲门砖,是维系关系的命门,甚至在有些人眼里,它就等同于 “机会”“人脉” 这一切。

但说到底,酒精就是个普通的成瘾物,而且还是成瘾物里口感超差的那种,更坑的是,酒精作为成瘾物,性价比低到离谱!你得喝好多好多,才能有一点点微弱的满足感,远不如别的成瘾物能让人直接爽。

那它为啥还能这么流行?核心就两点:一是权力在推,二是低成本的需求置换,以前物质匮乏的时候,能接触到的合法成瘾物没几种,酒精因为好获取、不贵,就成了大家都能消费的选择。

当然,肯定有人反驳:“酒精是粮食精啊,用粮食酿的,以前多珍贵!” 这话没说错,古代生产力低,粮食都不够吃,哪有多余的造酒?

那时候酒是稀罕物,还是难得的致幻剂、成瘾物。但咱得说清楚,我们说的是现在,不是过去,我们现在娱乐项目丰富多彩,犯不着再靠酒精找乐子了。

可问题来了,上一辈人习惯把酒精当合法成瘾物消费,等他们长大掌握了社会权力,就把酒精变成了社交门槛,变相逼着年轻人喝,慢慢就让一部分年轻人被动养成了喝酒的习惯 —— 这就是酒桌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不过得说明白,酒桌文化不是咱中国独有的,全球都有这事儿,就是表现不一样:咱这儿是酒桌劝酒,欧美那边可能是酒吧小酌。但不管啥形式,所有国家的酒精消费都逃不开一个规律 ——“4000 美元法则”。

意思就是,当一群人的月收入超过 4000 美元后,高度酒的消费量会掉得特别快。这规律在全球都管用:高收入人群、发达国家的人更喜欢低度酒,发展中国家、低收入群体对高度酒接受度更高。

为啥中上层喜欢低度酒?因为低度酒符合轻松、健康的社交需求,不会因为酒精度太高把氛围搞砸 —— 总不能跟客户聊业务,喝高了胡言乱语吧?

并且低度酒对身体伤害小,甚至能把伤害降到最低。你想啊,经济条件好的人,肯定更惜命,健康对他们来说才是最值钱的财富,犯不着为了喝酒折腾身体。前几年阿里女员工陪酒那事儿闹得多大啊,全网都在骂酒桌文化。

为啥这事儿会在互联网大厂爆发?关键就在于阿里员工收入不低,这说明啥?互联网大厂的高收入年轻人,先对酒桌文化 “醒过来” 了, 这跟性别没关系,核心是他们有说 “不” 的底气。

就算丢了这份工作,凭自己的能力也能找到下家,不用忍气吞声,反观其他公司,很少有年轻人敢曝光内部的酒桌文化,不是没有,是不敢,那些地方的年轻人收入低,经济压力大,为了保住工作、抢上司手里那点资源和机会,只能忍着,暂时向酒桌文化妥协。

而大厂员工就不一样了,他们有底气说 “不伺候”—— 不是说大厂没有推崇酒桌文化的 “老顽固”,而是大厂里那些老顽固,先被年轻人反抗、冲击了。从这就能看出来,现在正是年轻人跟不合理职场文化说 “不” 的 “觉醒年代”。

我觉得这背后其实是权力的碾压:以前是 “不喝就是不给面子”“不喝就是不服从”,把喝酒当成了服从性测试。但年轻人醒过来之后,就不吃这一套了 —— 我凭能力干活,凭啥用喝酒换机会?高收入给了他们反抗的资本,这才是最关键的。

其实现在白酒行业已经有变化了:2020 年,全国酿酒产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有 8353.31 亿元,利润 1792 亿元。但同时,2020 年的《低度酒行业市场前景及现状分析》显示,这两年咱国低度酒市场消费金额增速一直保持在 50% 以上,需求涨得特别快。

再看全球市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里,42% 的 18 到 24 岁消费者会选低酒精度饮料。对比一下,咱中国的人均低度酒消费量,才是日本的 1/150、美国的 1/50,还有超大的增长空间。

现在年轻人喜欢的低度酒也越来越多,比如果味低度酒、气泡低度酒,喝起来像饮料,还不容易醉,既能满足社交需求,又不伤害身体,多好。未来,那些先涨工资的年轻人,肯定会先拒绝高度白酒。

这种喜欢健康饮品的风气会慢慢扩散到全国,最后可能催出一个万亿规模的低度酒、无酒精饮料市场。但反过来想,如果年轻人工资一直涨不上去,那他们要么被动养成喝白酒的习惯,要么为了生存被迫喝白酒 —— 而且还是高度酒,这一点都不意外。

所以你看,高度白酒产业的未来,跟年轻人收入紧紧绑在一起:年轻人收入涨,高度白酒需求就降,低度酒、无酒精饮料就起来。

年轻人收入涨不动,高度白酒的被动消费可能就维持甚至增加。这不仅是消费习惯和经济水平的关系,更能看出社会文化和健康意识的变化。

我觉得这是个好趋势:当年轻人不用再靠喝酒换机会,当健康变成大家更看重的东西,酒桌文化自然就没了生存的土壤。

低度酒的流行不是偶然,是大家对 “健康社交” 的追求,也是对 “用酒精绑架人” 的反抗,未来的社交,应该是 “想喝就喝,不想喝没人劝”,而不是 “不喝就出局”—— 这才是这个世界正常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8

标签:美食   白酒   神坛   奶茶   年轻人   市场   酒精   社交   文化   高度   健康   机会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