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民国时期的奇人异事,苏曼殊绝对算得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这位被后人称为“花和尚”的家伙,生于1884年,死于1918年,活了34岁就匆匆离世。
他的死因听起来让人瞠目结舌,死后人们翻开他床底下,发现了一堆糖纸和栗子壳,才真相大白——这哥们儿竟然是因为管不住嘴,暴饮暴食把自己活活吃死的。
苏曼殊,原名戬,字子谷,1884年出生在广东香山,也就是现在的广东中山。他爹是个中国商人,跑去日本做生意,在那儿跟一个日本女人结了婚,生下了苏曼殊。这背景听着就挺复杂,对吧?
苏曼殊小时候跟着爹回了广东,但家里对他这个“混血儿”不太待见,日子过得挺憋屈。后来他娘去世了,他爹又续弦,新媳妇儿对他更不好,小小年纪的苏曼殊就这么在夹缝里长大了。这种家庭环境,也难怪他后来性格有点儿怪,整天跟自己较劲儿。
长大后,苏曼殊跑去日本读书,那会儿正是清末,留洋的学生不少。他在日本待了好几年,学了点东西,也接触到了不少新思想。
1902年,他才18岁,就跟着章太炎、孙中山这帮革命党人混在一起,搞起了反清活动。这小子胆子不小,还写文章骂清政府,笔锋挺犀利。不过他这人有个毛病,做事没啥长性,革命干了没多久就撂挑子了,转头跑去当和尚。
说到当和尚,这可是苏曼殊人生的一大亮点。他一共剃了三次头,每次都信誓旦旦要吃斋念佛,可每次都没坚持多久就还俗了。
第一次是1903年,他在广东某个庙里剃度,取了个法名叫“博经”,结果没几个月就跑了。第二次是1907年,他在上海出家,这回还给自己起了个号叫“曼殊”,听着挺文艺,可没过多久又还俗了。
第三次是1912年,他在杭州出家,法名叫“智林”,这次也没撑太久。有人说他当和尚是闹着玩儿,有人说他是为了躲债,反正他这“三进三出”的和尚生涯,愣是给自己整出了“花和尚”的名号。
苏曼殊不当和尚的时候,干啥呢?他是个才子,写诗、画画、翻译样样拿得出手。他的诗写得挺有味道,比如《断鸿零雁记》里那些句子,读起来酸酸的,特别能戳人心窝子。
他还会好几门外语,英语、日语、法语都玩得转,翻译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像拜伦的诗、雨果的小说,他都给弄成了中文版。那时候民国文坛还没几个能跟他比肩的,算是真有两把刷子。
不过,苏曼殊这人生活上有点儿乱七八糟。他爱喝酒,爱吃肉,还特别喜欢甜食,尤其是糖和栗子,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
据说他在上海混的时候,天天跑去茶肆酒肆,吃得满嘴流油,喝得醉醺醺的。朋友劝他悠着点,他压根儿不听,还觉得自己活得挺潇洒。这习惯后来可给他埋下了大祸根儿。
他还挺风流,传言跟好几个女人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比如有个叫陈蕴华的女子,据说是他的红颜知己,两人经常通信,感情挺深。
不过苏曼殊这人感情上也拎不清,总是搞得一团糟,最后谁也没落着好。他自己倒不在乎,整天乐呵呵地过日子,别人看着都替他着急。
苏曼殊的才华没得说,可他这人有个致命的毛病——太不自律了。到了1918年,他34岁那年,身体彻底扛不住了。那段时间他在上海,胃病已经折腾了他好几年。
他这胃病不是天生的,完全是自己作出来的。平时吃饭没规律,饿了就狂吃,吃完就躺着,甜食更是当饭吃。朋友回忆,他有回一口气吃了十几个栗子,还灌了一堆糖水下去,旁边人都看傻了。
到了1918年5月,他胃病发作得特别厉害,整个人疼得直不起腰。5月2号那天,他被送进了上海广慈医院,也就是现在的瑞金医院。
医生一看,胃都烂得不行了,压根儿没救。没过多久,他就咽了气,年仅34岁。死的时候,他身边连个亲人都没有,只有几个朋友守着,挺凄凉的。
苏曼殊死后,朋友们收拾他的东西,想看看这位“花和尚”到底留下了啥。结果翻开他床底下,全都愣住了——满地都是糖纸和栗子壳,堆得跟小山似的。
还有人发现他枕头底下也塞满了糖纸,估计是临死前还在偷偷吃。这场面看着就让人感慨,这家伙真是活生生把自己吃进了棺材。
医生后来检查了他的遗体,确认他死于胃溃疡穿孔。这病听着挺吓人,其实就是胃壁被腐蚀出了个洞,里面的东西漏出来,引发感染,最后要了命。
民国那会儿医疗条件差,这种病基本没得治。可话说回来,他这病完全是自己作出来的。长期暴饮暴食,尤其是甜食吃太多,把胃折腾得千疮百孔。床底下的糖纸和栗子壳,就是他死因的最好证据。
这死因传出去后,大家伙儿都炸了锅。有人觉得好笑,说这“花和尚”也太奇葩了,吃糖把自己吃死,真是前无古人。
有人觉得可惜,这么有才的人,怎么就管不住自己一张嘴呢?还有人感慨,民国这乱世,连死法都能这么稀奇古怪,真是啥事儿都有。
他的朋友们合计着给他办个葬礼,可这家伙生前没攒下啥钱,身后事全靠朋友张罗。
那时候上海乱糟糟的,墓地也不好找,最后还是几个文人掏了腰包,把他葬在了上海郊外的一个小墓地里。墓碑上刻了“苏曼殊之墓”,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连个像样的悼词都没留下来。
葬礼办得挺冷清,来的人不多,大多是他的文友和学生。章太炎听说他死了,写了篇短文悼念,说他才华横溢,可惜命薄。其他人也零星写了几篇文章,算是给他送行。不过那年头兵荒马乱的,大家忙着活命,苏曼殊的事儿没多久就淡了。
他的作品倒是没被埋没。死后几年,他的诗集和翻译的小说陆陆续续出了几版,卖得还不错。尤其是《断鸿零雁记》,成了民国文坛的一本热门书,不少人读了都说写得真情实感,能让人掉眼泪。他翻译的那些外国文学,也给后来的文人开了眼界,算是留下了点儿遗产。
苏曼殊的墓后来也没人怎么管,时间一长就荒了。据说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人去看过,墓碑都歪了,周围全是野草。
不过他的名字没被忘干净,民国文坛提起“花和尚”,大家都知道是说他。后来的学者研究他,说他是个矛盾的人,既有才又自毁,既浪漫又潦倒,活得像个传奇,死得却像个笑话。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