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中国证监会的一纸17亿元罚单,撕开了东旭集团长达十年的财务造假遮羞布。
这场精心策划的骗局中,16万投资者,成了最终的受害者,人均亏损超过23万元。
曾经在资本市场风光无限的行业龙头,就此跌落尘埃。
1997年,32岁的李兆廷,从石家庄柴油机厂辞职,在城郊租下一间漏雨的旧厂房,带着十几个工人创办了东旭集团。
那时的办公桌上,堆满了零件图纸,墙角摞着成箱的方便面,资金紧张到连水电费都常拖欠。
为了攻克电子显像管装备的技术难题,李兆廷和团队成员,把行军床搬进车间,困了就裹着工装眯一会儿,饿了就用开水泡一包泡面。
有次设备调试,连续72小时没合眼,技术员老张直接累晕在操作台前,被紧急送医。
靠着这股拼命劲头,东旭集团终于在两年后,推出首台自主研发的显像管装备,以性价比优势打开了国内中小厂商市场。
此后十几年,东旭集团的扩张之路充满荆棘。
在液晶玻璃基板研发初期,团队连最基础的原料配方都难以掌握,实验室里的高温熔炉,时常因参数偏差发生炸裂,飞溅的玻璃渣在墙面留下密密麻麻的坑痕。
为了获取国外技术资料,技术人员甚至乔装成游客,在海外展会偷偷拍摄设备细节。
某次试验失败,导致价值百万的进口原料报废,财务总监攥着报表手都在发抖,李兆廷却把报表揉成团扔进垃圾桶:“接着投,砸锅卖铁也要做出来。”
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投入,让团队在经历137次失败后,终于在2010年,成功拉出第一片厚度仅0.5毫米的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
生产线启动那天,车间里不少人抱着滚烫的机器,痛哭流涕。
随着绿色建材、光伏产业相继落地,东旭集团成了石家庄的“金字招牌”。
李兆廷戴着定制金丝眼镜,在行业峰会上侃侃而谈,PPT里的“技术专利”“全球领先”等字眼,让投资者热血沸腾。
但台下的财务副总,却在悄悄计算,新投产的光伏基地,每天消耗电费就高达30万元,而实际产出连成本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快速扩张带来的资金窟窿,让李兆廷开始铤而走险。
他在海南、西藏等地偏远写字楼注册了55家“影子公司”,这些公司大多只有一个挂名法人,办公地址实际是虚拟的商务秘书服务点。
每月25号,财务部门就开启了操作。关联公司A,在没有任何货物交接的情况下,给东旭集团开出千万级的采购发票。
之后,东旭集团的财务人员,迅速将资金转入A公司账户,再通过五六个中间账户层层划转,最终以“技术服务费”“市场推广费”的名义回流。
2018年的一次操作中,某笔虚构交易涉及金额高达8.7亿元,为了伪造物流记录,会计甚至在网上购买了1700个假快递单号。
除此之外,存款造假更是触目惊心。东旭集团与某银行支行达成“合作”,银行职员利用系统漏洞,在客户查询界面篡改存款余额,甚至伪造了全套的银行对账单。
审计期间,大华会计所的项目组,被安排在五星级酒店办公,餐桌上的茅台从未断过。
当审计员提出,要实地核查某笔大额存款时,东旭集团的财务总监,笑着递上一个塞满现金的信封:“兄弟,这点小问题别较真,大家都好过。”
违规募集的110.65亿元资金,通过复杂的离岸公司架构,最终流向了李兆廷在开曼群岛的私人账户。
这些钱被用来购置纽约曼哈顿的豪华公寓、限量版古董跑车,甚至赞助国外不知名的艺术基金会。
而远在国内的普通投资者,还在盯着东旭集团漂亮的财报,盘算着能分多少红利。
2024年10月,东旭光电正式退市,股价从8.7元暴跌至0.3元。在股价高位时,李兆廷等高管早已将89亿元股权质押套现。
上海的退休教师王阿姨,把养老钱全部投进东旭光电,如今血本无归,每天守在证券营业部等待消息。深圳的股民张先生,抵押房产加杠杆炒股,现在房子没了,还背上一身债。
尽管有律师团队发起集体诉讼,但因涉及多家关联公司和复杂资金流向,取证工作举步维艰,投资者的维权之路布满荆棘。
东旭集团财务造假事件,给整个资本市场敲响了警钟。它暴露出企业内部治理、外部监管以及舆论监督等多个环节的漏洞。
只有完善企业内部制衡机制,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杜绝地方保护主义,畅通舆论监督渠道,才能有效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维护资本市场的公平与健康。
参考资料:
光明网、上观新闻、成都商报
免责声明:本账号部分图片和内容,都来自官方媒体或互联网,如果存在侵权或其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马删除,为了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一部分进行了润色,如有雷同,请不要当真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