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儿子养得内驱力全无,我才知道:"废掉"一个孩子,就是每天说他

我干了这么多年老师,要说最让我心疼的孩子,肯定少不了那个叫小林的男孩。他妈妈张女士那天找到我,眼圈通红:"老师,您说我儿子怎么回事?明明挺聪明,可写个作业,我嘴巴都快磨破了,催十遍八遍也动不了笔。啥事都没自己的主意,还蔫蔫的,看着就像只被霜打了的小苗。"

那一刻,我仿佛听到无数父母内心的叹息——何尝不是许多家庭的真实写照?孩子像被抽空了骨头,软塌塌失去了支撑自己的力量。而小林这副样子,正是被妈妈每天密密麻麻的言语包裹得太紧了呀。

心理学研究早就明示了我们话语的威力。著名心理学家科恩曾深刻指出:"持续不断的指责和纠正,像密不透风的乌云,悄然遮蔽了孩子心中那点自我驱动的微弱光芒。" 当孩子无论做什么,迎接他的总是"你这里做得不行"、"你那样不对",他内在驱动力的引擎就在这一次次否定中渐渐熄火,熄火的岂止是行动力?更是对自我价值的笃信。

天天被念叨的孩子,看似乖巧顺从,实则悄悄放弃了判断与尝试的权利。那些止不住的外在催促,像一层层密布的蛛网,不仅缠住手脚,更在他们心里织起一张无形的网,自我探索的勇气被勒得越来越紧。

你瞧小林的妈妈:"你怎么又把水洒了!笨手笨脚!"、"这道题这么简单还错?脑子想啥呢?"、"你就不能像隔壁家明明那样懂事点?" —— 这每一句看似平常的督促,对小林来说,就是一遍遍"我不行"的刺耳回响。他愈发不敢动笔写作业,生怕出错又遭数落;橡皮在纸上擦破了小洞,却不敢再添一笔,如同自己那颗犹豫彷徨的心。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呢?

第一,切莫用负面言语绑架孩子,请学会"看见"与"赋能"。 当孩子主动尝试做家务,哪怕碗洗得不甚干净,请先压下"做这么差还不如我来"的冲动,真诚地说一句:"谢谢你帮忙分担呀!你看这只碗洗得特别亮!" 这声简单的肯定,让他明白自己的贡献被重视——那微弱的内在火苗,便有了重新点燃的燃料。

第二,请把命令式口号替换为"建议+选择"。 别再说"磨蹭什么!快点写作业!",试试:"我们看看怎么安排时间最好?需要妈妈陪你一起列个计划吗?" 把控制权一点点交还孩子手中,这是责任感的种子,也是内驱力的萌芽。

第三,真正的好引导,是蹲下来看见孩子眼中的光亮,而非高高在上地指指点点。 后来张女士调整了方式,看到小林作业本上字迹虽有歪斜却努力工整,她轻轻说:"今天这些字比昨天写得整齐多了,妈妈猜你一定花了心思对吗?" 小林的眼睛那一刻忽然亮了起来,像星星重新被点亮。他低下头,声音不大却无比清晰:"妈妈,我明天想自己先写完作业再看动画片。"

原来所谓成长,并非我们拼命拧紧发条,而是放手让那稚嫩却珍贵的内在动力破土而出、向阳生长。

"废掉"一个孩子最彻底的方式,就是剥夺他自主呼吸的权利。当我们的言语如藤蔓般缠绕不休,终将窒息了他内心那颗渴望成长的种子。

为人父母,我们内心最深的渴望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是塑造一个顺从的、不会犯错的小小人偶?绝不应如此简单啊。我们渴望的,是那个终有一天能勇敢走出家门的孩子,心中有方向,脚下有力量,无需我们的声音在耳边轰鸣,也能在广阔天地间稳稳站立。

孩子需要的是点燃他内心火焰的支持者,而非一个永不停歇的训诫师。

废掉孩子内驱力的捷径,恰恰是那自以为充满关怀却永无休止的唠叨。当言语不再是驱策的鞭子,而是照亮前路的光,孩子沉睡的力量自然会苏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4

标签:育儿   儿子   孩子   妈妈   言语   内心   作业   力量   顺从   小洞   微弱   种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