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争鸣|汤惠生:“采药昆仑”石刻的考古学和文本研究(外一篇)




“采药昆仑”石刻的考古学和文本研究


汤惠生


青海黄河源发现的石刻,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广泛关注。36个字的完整叙事告诉了我们一件任何史料都不曾记载过的历史事件,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文字及其含义的辨认与解释,对采药的用语与性质,昆仑的地理位置,秦代疆域、职官、交通、年代以及题铭的真假等问题的种种思考和争论。争论的焦点大致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遗址本体的真假问题,另一个是文本问题。其实也就是石刻遗址研究的两个方面:考古学研究和文本研究。


1

遗址本体的考古学研究

许多人认为文字刻痕看上去腐蚀程度不像是经受两千多年风雨侵蚀的样子、人类无法在冬天去高海拔地方刻字、秦代的金属工具刻不动玄武岩等,这些问题应该说是关于遗址的研究,是一个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

其实目前所有关于对遗址本体的怀疑,都是一种主观感受,讨论者只是凭借照片进行想象,想象那里的环境、天气和自然侵蚀程度。对此,举一个岩画的实例便可打消对石刻的疑虑。青海海西州野牛沟岩画地处海拔3900米的昆仑山,经微腐蚀测年认为是距今3200至2000年的古人作品,而且岩画制作在硬度弱于玄武岩的花岗闪长岩上,画面上有双轮马拉车、牦牛、狩猎、牵驼、出行等图像,大多岩画的刻痕与昆仑采药铭文一样清晰与新鲜。野牛沟岩画的例子说明,仅凭岩刻画的腐蚀程度是无法推测其年代的,因为根据微腐蚀测年法的理论,影响岩石腐蚀程度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雨水而不是风。也就是说在比较石刻的腐蚀程度时,关键的环境因素是降雨量。所以对于野牛沟和昆仑采药石刻所在的扎陵湖这种年降雨量300毫米左右的地区而言,仅凭所谓内地石刻侵蚀“常识”来判断,很容易误判。此外还有一个石质问题,昆仑采药石刻是刻凿在玄武岩(或安山岩)上的,其硬度较高。所以降雨量和石质是影响石刻摩崖腐蚀程度的两大重要因素,若不从这两个因素入手而单纯谈论石刻腐蚀,就只是一种纯粹的主观感受而已。


左为青海海西州野牛沟岩画中的野牦牛图像,右为马车图像。

汤惠生摄/光明图片


尽管昆仑采药石刻刻痕的腐蚀程度尚浅,但其石锈(又称岩晒、氧化层或沙漠漆)的色泽颇深,几乎与岩石原始面一致,由此可以确定其古老性。世界岩画组织联合会会长贝德纳里克教授(Robert Bednarick)认为,对石锈色泽的色度测量是可以作为岩刻画的断代手段之一来使用的。中国岩画学会主席王建平先生曾致力于利用石锈对岩刻画进行断代的实验,实验还在进行之中。石锈类似于可移动文物的“包浆”,可移动文物的包浆可造假,但位于海拔4300米之上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石锈却无法造假。石锈色泽的深浅关系到年代的早晚,年代越久、色泽越深,反之亦然

关于石刻的具体年代,我们可以通过微腐蚀观察来确定其年代。微腐蚀测年的原理与微痕研究相同,微痕分析是通过显微镜对微痕的观察来确定微痕产生的原因、类型和特征,而微腐蚀测年则是通过显微镜对岩石晶体腐蚀程度的观察来测定年代,二者都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建立在数据比较基础上进行研究。现代科学中,“一眼假”或“大开门”的说法并不适用于科学研究。

其他关于石刻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则需要考古发掘来进行。通过考古发掘,我们能够发现更多相关的遗迹和遗物,从而证实石刻的真实性、古老性,研究制作工具与方式等其他相关问题。


2

石刻内容的文本研究

关于石刻内容的文本研究,其实是人文研究的范畴,主观因素较强,也不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过针对文本疑虑者所涉及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相关文献记录进行对比,从而来佐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可能性,这就是《穆天子传》

尽管史墙盘铭文载:“祗穆王,井(型)帅宇诲”,对周穆王语多夸赞,但《列子·周穆王》却说周穆王“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左传·昭公十三年》有同样记载:“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荀勖也说:“王好巡守,得盗骊騄耳之乘,造父为御,以观四荒。北绝流沙,西登昆仑,见西王母,与太史公记同。”

何为“远游”?远游就是求仙、寻仙、登仙,追求长生不老。屈原的《远游》中有清晰而明确的答案:“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远游的目的就是登仙。“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命天阍其开关兮,排阊阖而望予。召丰隆使先导兮,问太微之所居。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微闾。屯余车之万乘兮,纷溶与而并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逶蛇。”这里的“阊阖”“太微”“清都”“微闾”等都是古代人认为的天庭或神仙所居之地。西王母掌管不死药,而这也正是周穆王西行的目的。根据《史记》“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周穆王即位时已经50岁了,所以“不乐臣妾”,而“肆意远游”去求仙寻找长生不老药,这一点是可以想见或意料之中的事情。西王母在与周穆王临别时的赠诗中也非常清晰地点明这一点:”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最后一句“将子无死”,说明西王母给了穆天子“不死药”。

可见“远游”、寻仙、采药的传统至少从周穆王就开始了,后来秦皇汉武踵其迹:秦始皇5次远游巡幸,汉武帝34次远游巡幸,其主要目的都是寻仙求仙或登仙。此外,对寻仙勒石以纪的传统也是从周穆王开始的。同样是《穆天子传》云:“天子五日观于舂山之上。乃为铭迹於县圃之上,以诏后世。”《穆天子传》卷三也明确记载:“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名迹于弇山之石。”郭璞注:“弇,弇兹山,日入所也。”

勒石铭功纪德,秦始皇、汉武帝巡守登名山,刻石立表,效仿周穆王。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在碣石山一带海边开展了大规模求仙活动,派出了大批方士上山、下海寻找仙人。并巡幸碣石山,刻石记功,命丞相李斯在碣石门题刻了《碣石门辞》。《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羡门”就是“萨满”巫师;而“高誓”,根据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对这段记载注解:“高誓亦古仙人。”《史记》记载,公元前209年,胡亥“东行郡县”时,亦“到碣石,并海南至会稽,而尽刻始皇所立刻石”。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来到碣石山观海,并开展了求仙活动。郦道元《水经注·濡水》记载:“濡水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所以根据文献和考古,我们都可以发现从周穆王到汉武帝时期的寻仙和刻石记录的资料。

此外,《穆天子传》中还回答了一个关于车的问题,即穆天子“驾八骏之乘”“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这都是文献记载,而相应的考古材料中我们也有实证,从而构成二重证据。穆天子西巡发生在距今3000年前左右,其时代恰好与野牛沟岩画的时代重叠;更凑巧的是野牛沟岩画中出现了三辆单辕双轮的马车图像,尽管挽车的只是双马,而不是《穆天子传》中所说的“八骏之乘”。野牛沟地处昆仑山,沟内也有被称为“瑶池”的西王母胜迹与之呼应,虽然我们不能由此便实证穆天子西巡会西王母的地点就在这里,也无法证明野牛沟岩画中的车就是周穆王西巡的“八骏之乘”(八骏很有可能只是一种修辞,因为史料云“天子驾六”,秦始皇的马车也只用六匹马拉的“天子驾六”),但我们由此可证实昆仑采药石刻中“车”和“采药”(求仙)等文本记录不仅符合西周以来的远游求仙传统,而且也符合秦始皇勒石以纪的习俗。

最后,神话学证据法是一种实证研究与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但研究中应坚持“物证优先”的原则,因物证本身具有客观性、可见性特点,从而打破神话过分依赖文献的困局。其实在历史研究中遇到文字著录与考古发现不符的情况时,也应坚持物证优先的原则。历史文献中不见“采药”二字,但昆仑石刻中出现了“采药”二字,我们就应接受,并将其纳入相应的知识体系中去

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我认为昆仑采药石刻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而且我相信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文本的深入研究将为我们揭示更多以前未知的历史信息。


地理学视角下的“昆仑石刻”及疑点


王乃昂


《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以下简称《实证》)一文指出,该石刻内容及其地理位置,解决了国人千古争讼的关于“昆仑”“河源”的精确地望问题。由于对该石刻的“证真”与“辨伪”争论激烈,针对这一学术公案,本文从地理学角度进行一些粗浅分析。


1

历史地理视角下的“河源”与“昆仑”

古人关于“河源”与“昆仑”的地理认知,属于历史地理范畴,其解读自然应以先秦地理著作为准。成书于战国初的《禹贡》,有“导河积石”的记载。关于“积石”,一说在今甘青省界的小积石山,它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标志性山脉和文化地理界线;一说在今青海省阿尼玛卿山,又称大积石山。“河出昆仑”见于《山海经》,其中《五藏山经》(以下简称《山经》)有“昆仑之丘……河水出焉”和“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的记载。以水系特征为依据,敦薨水可比定为今疏勒河。源于祁连山的疏勒河注入泑泽(罗布泊),是明清以前被视作黄河源头的依据。《山经》还将河源“积石说”与“昆仑说”进行了整合,谓“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并说“不周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由于当时对积石山以远的河源了解甚少,以致将罗布泊当作河源,在先秦地理体系中形成了黄河“重源伏流”的错误认识。

秦昭襄王时灭义渠等戎而置陇西、北地二郡,秦国的疆界扩展至洮河流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郡县制统治全国,保证农业发展的需要。高寒气候是进行农业生产的障碍,农耕区在青藏高原东麓大致分布在海拔3300米以下,故秦朝疆界“西至临洮、羌中”,积石山以远则属于“羁縻”“徼外”的氐、羌、戎人地区,秦人对黄河的地理认知很难及于河源地区。清代曾三次探源并绘制了河源图,但仍有“重源伏流”之说。即使今天,黄河源头的地理界定依然存在争议

“昆仑”之名见于《山海经》《禹贡》等古籍中,认为昆仑山是“河水之源”。对于昆仑山的真实性和地理位置,两千多年来学者多有争论,与《山海经》一部分是可靠记录且后人有混排、一部分是想象的神话内容有关。《山海经》和《禹贡》记载的昆仑山,在地域组合上具有西北、高寒、流沙、产玉、游牧业、诸水源头等地理特性,以祁连山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东北部最为符合。“昆仑”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地理认知,得到历史文献的佐证。《汉志》记载,西汉在金城郡临羌县(今青海湟源县)设置昆仑山祠,有湟水、弱水(今黑河)等明确的地理标识;在敦煌郡则设置昆仑障,有源于祁连山的南籍端水(今疏勒河)。

19世纪以来,近代地理学的重点开始转向大陆内部和两极的科学考察。在此背景下,现代地理学的山系概念(由成因关联、延伸方向相同的若干山脉构成的地理单元,形成于大型构造单元,具有显著的地质整体性)传入中国。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对中国西部进行多次考察后,率先在地图上画出了昆仑山的轮廓。从帕米尔高原发端,沿着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北缘,迤逦向东延伸到柴达木盆地分为两支。一支向东北延伸形成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脉,一支向东南延伸形成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等山系。

《实证》提出秦朝已认定黄河源为星宿海、昆仑山是巴颜喀拉山及其周边区域的观点,难以解释秦以后对河源问题认识的曲折历程,以及昆仑山地望不断西趋、不能确指的地理事实,目前只能是缺少文献依据的假说。

内蒙古曼德拉山西夏及之后岩画的明度差异。王乃昂摄/光明图片


2

自然地理视角下的“昆仑石刻”疑问

关于“昆仑石刻”的真伪问题,支持者与怀疑者已从历史学、文字学、文本学、历日、书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考论。现从自然地理角度,对“昆仑石刻”提出五点疑问。

1.“昆仑石刻”所在地层为砂岩,何以称是玄武岩?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历史上以卡日曲为正源,向东北和约古宗列曲、扎曲汇合后,东流注入扎陵湖、鄂陵湖,至玛多为河源地区。这里的地层以三叠统紫红色砂岩、粉砂岩、石灰岩、中性和中基性火山岩为主,也有板岩、结晶灰岩及白垩系紫色砂岩和粉砂岩等。两湖地区虽有比高100米左右的低丘,但缺少大面积基岩出露,限制了“昆仑石刻”的选址。根据各种“昆仑石刻”图片,判断其所在地层为中生代砂岩。据披露,这处石刻的发现和论证经历过较为漫长、复杂的过程,砂岩不耐风化,玄武岩抗风化能力强、利于石刻保存,此疑问之一。

2.高寒气候和缺氧不致阻碍河源探险,但“车到此”是小概率事件。扎陵湖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年降水量200~400毫米,生长期一般90~100天,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至半湿润气候区,常有雪灾或暴风雪发生。玛多(海拔4272米)年平均气温零下4.1℃,1月平均气温零下16.8℃,7月平均气温7.5℃,气温年较差24.3℃,日较差约14℃。较大的气温较差和季节性冻土,不利于石刻长期保存。河源地区海拔4300米左右,氧分压虽不足海平面的58%,还不是高度的生理界限,但寒冷、缺氧以及干燥、多风的严酷自然条件,没有强大的后勤保障,是难以抵达的。秦朝的驰道或驿路多以都城和郡县治城为中心向辖区内四周辐射,最远可达边境。在冬季出发前往河源虽可利用河水结冰顺利渡过黄河,但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秦代,于河源地区修建道路难以想象,“车到此”无疑是小概率事件,此疑问之二。

3.“昆仑石刻”缺失地衣,不利于证伪其是“确切晚期”的遗存。“昆仑石刻”所在地以高山草甸为主,岩石表面一般会附生各种地衣。地衣是真菌与光和生物之间稳定而又相互利用的联合体,从南北两极到赤道的所有陆地,无论是高山、平原还是荒漠、草地,都可以寻觅到它们的踪迹。据报道,在青藏高原直径大于2厘米的岩面凹穴,通常30年内就会被黄绿地图衣等先锋物种占据。近日流出的高清图片“昆仑石刻”顶部,就有黄色和褐色的壳状地衣附着。壳状地衣生存期长,喜爱生长在高山草甸带的岩石及冰碛漂砾上,形态多呈圆形,其半径尺寸与生长年代有一种指数曲线关系,可用以进行高海拔地区的年代学研究。遗憾的是“昆仑石刻”刻面、刻痕、凹穴均未见壳状地衣,无法通过地衣覆盖证伪其是“确切晚期”遗存的可能。至于为什么缺失地衣,是人为损毁还是“昆仑石刻”年轻所致,抑或原本就没有,此疑问之三。

“昆仑石刻”字口的明度差异及顶部壳状地衣。资料图片


4.“昆仑石刻”字体之间存在明度差异,难以自证真确。岩石自然风化状态下刻痕的明度,亦即被摄体在接受光线照射后,其反射出来的明亮程度会随时间衰减。岩石表面新的石刻,颜色呈白色或灰白色,与自然风化状态下的褐色岩石表面可形成鲜明的反差。由于岩石中含有铁、锰等物质成分,石刻暴露于开放环境中即受到风吹、日晒、雨淋等现象的自然风化,随着时间推移表面颜色及光泽逐渐趋于暗淡而呈浅褐色。因此,根据石刻的明度与年代的关系,可判断其相对年龄大小。“昆仑石刻”作为摩崖石刻,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0厘米。在如此小的范围,应不存在岩性差异等因素导致的刻痕明度差异。但从整个刻面看,下部颜色新鲜,中上部颜色较深,显示风化时间有差异。特别是“月”“到”二字的刻痕明度较其他字体泛白或新鲜,“采”字疑似刻在较新剥落面上,如何给予科学解释,此疑问之四。

5.砂岩不耐风化,“昆仑石刻”何以保存至今且相对完好?海拔高度相差不大且属同一自然地带的情况下,气候条件对岩石风化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但对岩性差异、抗压强度、岩石结构构造等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影响。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它们影响着岩石的易碎性和表面积。风化速率的差异,可以从不同岩石类型的石刻、碑刻上表现出来。“昆仑石刻”岩石构造节理发育,由于愈接近地表寒冻风化愈强,刻面下方有多处残损剥落。石刻字口边缘较光滑,刻痕深浅不一,底部宽平呈现出U形凹槽。相较“昆仑石刻”的字迹清晰程度,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秦泰山刻石、峄山刻石均已严重风化,几乎难以辨识。但“昆仑石刻”却风化较轻,主要信息保存完好,此疑问之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于笔者缺少实地考察和第一手数据资料,上述分析难免错误。从高清图片可见,“昆仑石刻”背风坡脚有厚约20厘米的冰缘风成黄土,内应保存或多或少的石刻“密码”。因此,期待相关专业团队给出权威的断代结果和真假结论,以合理解释上述疑问。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7月4日8版





作者:汤惠生(河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王乃昂(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主编:李韵

责编:王笑妃 杨雪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5

标签:历史   考古学   石刻   文本   学术   汤惠生   河源   昆仑山   岩画   明度   岩石   地衣   天子   远游   碣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