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文明的“九五之尊”

【重构华夏】三星堆与“九五之尊”:一场被遮蔽的文明真相

作者:翁卫和


在探寻华夏文明源流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无数学者与公众:

三星堆遗址为何出土了无数神秘器物,却没有发现系统性的“文字”?

今天,我们以一幅古符图为引,深入解读三星堆的“符号语言”,还原夏代记录下来“九五之尊”的文明架构,重建被遮蔽的华夏真实史。

一、“九五之尊”——帝王谱系的核心法则

我们所熟知的“九五之尊”,并非出自周秦之后的帝王制度,而是深根于夏以前的王统认知。

图中环形分布的九位帝王,包括:

1. 伏羲(木)

2. 炎帝(火)

3. 黄帝(土)

4. 少昊(金)

5. 颛顼(水)

6. 帝喾(木)

7. 尧(火)

8. 舜(土)

9. 禹(金)

他们是华夏最初的文明构建者,是“尊位”概念的起源体。九为夏所列帝之极数,前五为尊,五行循环居中,故“九五”象征王者居中而统天。

二、三星堆:并非“无文字”,而是“未识符”

尽管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金面具、玉器等物象震撼世界,但考古报告始终未发现“大量文字”。这造成一个错觉:三星堆不识字,故不能称为文明之源。

但这是真的吗?

不!从图中所示“符号体系”来看,这些与帝王一一对应的图形,很可能是夏代象形文字的雏形。他们不仅是单一标记,更具备“象物、载意、合文”的会意特征。

例如:

• 禹的位置在图正中,象征禹帝统中枢;

• 伏羲之符呈蛇身人首,承“龙图腾”;

• 帝喾之符为“金”嵌“口”,暗合宗庙礼器制。

这些都不是装饰,而是文字原始的“图腾-象征”形态,是“夏文”尚未被我们完全解读的真实写照。

三、五行对帝,天地合治

这一组“九帝”不仅代表王统,更与五行之理严密对应:

• 木:伏羲、帝喾

• 火:炎帝、尧

• 土:黄帝、舜

• 金:少昊、禹(禹夏德金在这里得到证实)

• 水:颛顼

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天地秩序与王统正当性结合的思想系统。三星堆的祭祀遗存,正是以五行为本,以王为尊,以神为通的复合结构。

四、三星堆为何成为“被封印的九五圣域”?

三星堆的“坑”不是普通遗址,它像一个文明封印的现场:

• 大量金器、玉器、神树焚毁后集中掩埋

• 未发现正常居住层、王宫遗迹

• 出土符号无法与后世甲骨文直接“拼音”衔接

这一切说明,三星堆极可能是一个王朝级的宗庙被毁现场,其文字系统因此中断,历史文脉遭受人为封闭。

与之对照的是,夏后期二里头遗址所依赖的“中原断代法”,反而因为缺乏对应的地上历史记载而难以自证。

五、从符号到文字:文明不能只靠“甲骨文断代”

华夏文明不能只认甲骨文才是“文字”,更不能否认象形会意系统的存在。

三星堆的符号体系,是夏文化的视觉语言,是尚未被我们“读通”的“夏之文字”。

它记录的,不只是神话传说,更可能是——

帝禹之后,继统者如何敬天法祖、祭五行、定人间。

六、结语:文明需要我们“看见”

今天,当我们将“九五之尊”的文明图谱,与三星堆遗存一一对照,你会发现:

历史,并没有失踪,只是被误读。

未来,三星堆的进一步发掘与对符号体系的深入解读,或许将真正解开中华文明“夏之真相”的千年迷局。

让我们不止问“有没有文字”,而要去“看懂文字尚未被翻译的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3

标签:历史   文明   文字   华夏   符号   炎帝   帝王   甲骨文   夏代   遗址   宗庙   遗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